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武王墩墓文物“上新”!“豆”是因为它——豆的前世今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武王墩墓文物“上新”!“豆”是因为它——豆的前世今生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30288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

——《楚辞·九歌》

安徽淮南武王墩千年楚墓引发无数慨叹。这是一只带盖青铜豆,斑驳中难掩精致,残缺中隐示奢华。

如此华美器物,在昔日礼祭盛宴中,竟只是盛放调料之用。

豆类是常见食材,但最初字形语义,却是源于这种上盘下足的容器。从甲骨文、金文、篆文到现代汉字,字如其物,可谓象形范例。

武王墩墓的这只青铜豆,通体遍布精细纹饰,变体龙凤纹奔放不羁,勾连云纹虚实相映,层层分明又变幻交融。

顶部以三瓣花蕊为圆心,环绕三组双凤对峙为中心的单元纹饰,造型灵动活泼。残留的浅槽,明显是脱落所致,当年它的模样,令人浮想联翩。

圈足往上,单元纹饰以三角形为串联,尖峰交错,丰富传神。从中不难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模印工艺已具有高超水准,繁缛为美的精细雕饰得以呈现,顶奢错金银工艺也日趋成熟。把金银等涂于青铜器上,其技法或开槽、镶嵌、刻画,或与汞一起熔化后再进行涂画,再经挫磨平整,青铜器因此色彩绚烂夺目、熠熠生辉。

豆初为陶制,日用广泛。商周之后,常与鼑、簋等配套使用,成为祭祀礼宴中重要的组成。最初主要盛放黍稷,后用于专门盛放腌菜、酱料等调味品。依照周礼,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之下逐级递减,规制严格。《礼记》中记载,鼎等主要肉食器皿为奇数,而盛放果蔬或辅食的豆等须用偶数,此为“阴阳之义也”,契合古人天人相应、阴阳调和的文化理念。

造型风格上,武王墩青铜豆并不似典型江汉楚器,而带有北方三晋特色。不过这在武王墩墓并非孤例。春秋战国不止征战杀伐,会盟、联姻、礼赠等同样频繁。不管它究竟来历如何,都是中华文化交融发展的写照。

沧桑斑驳的青铜豆,印证着文字演化与礼乐兴衰。镂金错彩的古老工艺,传承至今成为宝贵遗产。正是这一个个历史符号,垒筑起华夏文明的丰厚积淀,历久不辍,万世传扬。

本文原文来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