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解质产业链各环节梳理
固态电解质产业链各环节梳理
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今天,固态电解质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核心材料,正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为您详细梳理固态电解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制造,再到下游应用,全面解析这一前沿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固态电解质,为何成为行业新宠?
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今天,动力电池技术的革新始终是行业瞩目的焦点。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等方面逐渐暴露出瓶颈,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固态电池,作为有望突破这些瓶颈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其中固态电解质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固态电解质,简单来说,是一种在固态状态下能够传导离子的材料,它取代了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中的液态电解质。别小看这一替换,它带来的优势可是全方位的。从安全性上看,传统液态电解质大多为有机溶剂,具有易燃性,一旦电池发生热失控,极易引发火灾甚至爆炸,这也是新能源汽车被诟病的安全隐患之一。而固态电解质不燃且热稳定性高,从根源上降低了电池热失控的风险,让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大幅提升。
能量密度方面,固态电解质可以兼容金属锂负极,金属锂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g),是传统石墨负极的数倍。采用金属锂负极搭配固态电解质,有望使电池的能量密度突破现有液态电池的天花板,为实现长续航提供了可能。目前,一些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400Wh/kg,而未来还有望进一步提升至500Wh/kg甚至更高。
在循环寿命上,固态电解质能够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在液态电解质中,锂枝晶在充放电过程中会逐渐生长,当锂枝晶刺穿隔膜,就会导致电池短路,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固态电解质凭借其较高的机械强度,能够阻止锂枝晶的生长,使得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大幅提高,循环寿命超过1000次,降低了用户更换电池的成本和频率。
上游:关键原材料与技术支撑
固态电解质的生产离不开一系列关键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供应状况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固态电解质的性能和成本,进而决定了整个固态电池产业的发展。
在众多原材料中,锆矿是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如LLZO锂镧锆氧)的重要原料,全球锆矿储量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两者合计占比超过70%,而我国锆矿储量占比仅约0.7%,进口依赖度高达90%以上。从数据来看,2022年我国锆精矿需求量达65.4万吨,进口量为65.5万吨,进口依赖度进一步攀升至98.5%,供需错位严重。这种高度依赖进口的现状,使得我国在锆矿供应上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价格上涨或供应中断,都可能对我国固态电解质产业造成冲击。
氧化镧也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它用于制备LLZO、LLTO(锂镧锆钛氧)等固态电解质。我国是稀土资源大国,镧作为一种稀土元素,我国在氧化镧的供应上具有一定优势,产量约占全球的70%。像北方稀土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不仅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还具备完善的产业链布局,能够稳定地提供氧化镧等稀土产品,为固态电解质产业提供了可靠的原材料保障。
除了上述两种,锗、钛等金属也在固态电解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锗是氧化物电解质LAGP(锂铝锗磷氧)和硫化物电解质LGPS(锂锗磷硫)的原材料之一,全球锗资源储量稀缺,美国占比45%,我国占比41%,我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锗产出国,占全球产量的67.9%,云南锗业、驰宏锌锗等企业在锗的开采和加工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
钛则是氧化物电解质LLTO、LATP(锂铝钛磷氧)的关键原料,我国钛精矿储量全球第一,占比29.2%,主要集中在攀西地区,产能较高的企业有钒钛股份、龙佰集团等,它们在钛精矿的开采、选矿和深加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
在技术研发方面,上游企业也在不断投入。东方锆业作为全球品种最齐全的锆制品专业制造商之一,一直致力于锆基材料的研发与创新。其在固态电池电解质上游原材料氧化锆的生产上具有领先优势,拥有2.6万吨电熔氧化锆、0.94万吨二氧化锆(国内份额40%)、5万吨氯氧化锆(国内份额20%)产能,还专门成立了技术研发小组,加大对应用于固态电池电解质的氧化锆产品的技术研发和投入,目前已向部分固态电池材料厂家提供样品,进入大样实验阶段。
中游:电解质材料制造与电池生产
(一)固态电解质材料制造
中游环节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制造,是将上游的原材料转化为具有特定性能的固态电解质的关键步骤。目前,主流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可分为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大类,每一类都有着独特的技术路线、优缺点以及发展现状。
聚合物电解质起步较早,技术相对成熟,目前已经实现小规模量产。它采用高分子聚合物添加导电锂盐构成离子传导网络,具有柔性好、易加工、成本低等优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池的制造成本,并且便于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加工,可扩展性强。但它的短板也很明显,热稳定性差,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分解,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离子电导率低,使得电池的充放电速度受到限制,无法满足一些对快充性能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仅能和铁锂正极匹配,性能上限较低,制约了其大规模商用潜力,目前主要跟其他电解质复合使用。
氧化物电解质在性能上较为均衡,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都较好,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的性能,这使得采用氧化物电解质的电池在不同环境下都能有较好的表现。其商业化进展较快,已在半固态电池中实现量产,主流材料包括LLZO(锂镧锆氧)、LLTO(锂镧锆钛氧)、LATP(锂铝钛磷氧)、LAGP(锂铝锗磷氧)四大路线。不过,其制备成本较高,在大规模应用时,成本因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制约点。而且在全固态化过程中,还面临着界面阻抗难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技术来解决。
硫化物电解质凭借超高的离子电导率成为全固态电池理想的技术路线,其离子电导率可媲美液态电解质,能有效提升电池的充放电性能,适宜的电化学窗口也使得它在电池体系中具有更好的兼容性。然而,它的产业化研究难度极大。硫化物电解质容易和空气中的水或氧气发生副反应生成有毒气体,这对生产环境和工艺要求极高,增加了生产的复杂性和成本;制备难度较大,技术尚不成熟,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距离大规模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在企业布局方面,天赐材料作为国内领先的材料科技公司,在固态电解质研发上成绩斐然。其在硫化物路线固态电解质的研发已取得显著进展,进入中试阶段,并计划在2025年进行小批量生产。公司利用在材料科学方面的深厚积累,研发的硫化物体系固态电解质具备良好的离子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已公开多项固态电解质相关专利,涉及新型锂盐(如LiTFSI)、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等,旨在提升离子电导率和界面稳定性,还与部分车企和电池厂商(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合作开展半固态电池电解质的送样测试,有望在固态电解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当升科技已系统布局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等主流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及电解质技术路线,相关固态锂电产品已成功导入辉能、清陶、卫蓝新能源、赣锋锂电等固态电池客户,并实现批量装车应用,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二)电池制造环节
固态电池的制造环节是将固态电解质材料与正负极材料等进行整合,生产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固态电池的过程,主要包括电芯制造、封装等工艺流程。
在电芯制造阶段,首先要对正负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进行预处理。正负极材料需要进行精细研磨、筛分等处理,使其粒度分布符合要求,从而保证后续加工过程中材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固态电解质可能需要进行粉碎、混合等操作,以优化其性能和均匀性。接着是浆料制备,按照特定比例将正负极材料、固态电解质和其他添加剂准确称量并混合,在特定的搅拌设备中,与适量的溶剂进行充分搅拌,形成均匀的浆料。然后进行涂布与干燥,将制备好的浆料均匀地涂布在集流体上,通过精确控制涂布的厚度和均匀度来保障电芯性能,再利用适宜的温度和气流对涂布后的极片进行干燥,去除其中的溶剂。之后对干燥后的极片进行辊压,以提高其密度和导电性,并根据电芯设计尺寸,将辊压后的极片精确切割成所需的形状和大小。最后将正负极极片和固态电解质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堆叠组装,形成电芯。
封装环节同样至关重要,它采用合适的封装材料和技术对电芯进行密封,以确保电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护电芯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防止水分、氧气等杂质进入电池内部,影响电池性能和寿命。
当前,固态电池制造面临着诸多挑战。生产效率方面,相较于传统液态电池已经成熟的大规模生产工艺,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仍处于发展阶段,部分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导致生产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良品率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固态电池的制造工艺复杂,对材料的兼容性、生产环境的要求都极为苛刻,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缺陷,如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结合不良、电解质膜的厚度不均匀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电池的性能,导致良品率较低,进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的龙头企业,在固态电池制造领域也积极布局。公司在硫化物电解质和氧化物电解质方面均有技术储备,已成功推出了固态电池样品,并与多家车企展开合作,推动固态电池的装车应用。其在电池制造工艺上不断创新,通过优化电极制备工艺和电解质成膜技术,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规模化生产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有望在固态电池市场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比亚迪也不甘落后,计划于2027年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上车,通过兼容性的半固态电池与传统液态电池的生产线,不断完善其技术路线,在固态电池制造领域持续发力,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份额。
下游:多元应用领域与市场前景
(一)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作为固态电解质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对固态电池的需求极为迫切。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消费者对续航里程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和出色的安全性能,成为解决这些痛点的关键技术。
以广汽集团为例,其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打通了全固态电池的全流程制造工艺,计划在2030年之前实现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突破。固态电池的应用将使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得到大幅提升,有望解决消费者的里程焦虑问题。同时,其高安全性也将为新能源汽车的行驶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降低电池热失控等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长安汽车也在固态电池领域积极布局,与太蓝新能源联合发布了无隔膜固态锂电池技术,并达成业务合作,计划在未来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便携式电子设备
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领域,固态电解质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便携式电子设备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电池的能量密度、体积和续航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态电池体积小、能量密度高的特点,正好满足了这些需求。采用固态电池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可以在保持小巧轻便的同时,拥有更长的续航时间,减少充电次数,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的使用体验。而且,固态电池的高安全性也降低了便携式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避免了因电池过热、起火等问题给用户带来的损失。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固态电池有望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市场中逐渐取代传统液态电池,成为主流的电池技术。
(三)储能领域
储能领域是固态电解质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涵盖电网储能、分布式储能等项目。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对储能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态电池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的优势,使其在储能领域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南都电源作为储能领域的龙头企业,在储能市场上具有较强的供应链管控能力和竞争优势,已形成从电池材料、电芯产品、系统集成、运维服务到资源再生的储能产业一体化布局。其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领域均实现了规模化应用,获得了大量海外订单。公司积极布局固态电池的研发,与太蓝新能源签署固态电池战略合作协议,结合太蓝新能源的固态电池技术,开发具有更高能量密度、更安全可靠的储能电池产品,满足市场对高性能储能产品的迫切需求。圣阳股份也在储能领域积极探索固态电池的应用,其研发的固态电池储能系统在一些分布式储能项目中进行了试点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固态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大规模推广积累了经验。
产业链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固态电解质产业链前景广阔,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技术路线上,目前固态电解质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如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等,每种路线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这使得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布局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容易出现技术投入方向错误或研发成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
量产方面,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复杂,对设备和工艺要求极高,部分关键生产设备依赖进口,且设备成本高昂,这限制了企业的产能扩张速度。而且在量产过程中,良品率较低,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难以与传统液态电池在价格上竞争。
市场需求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固态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市场对其认知度和接受度仍有待提高,消费者对其性能和安全性存在疑虑,市场推广难度较大。此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受政策影响较大,若政策发生变化,可能会对固态电池的市场需求产生较大冲击。
为应对这些挑战,政策支持必不可少。政府应加大对固态电解质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和补贴政策,引导资金和资源向固态电解质产业倾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产业化进程。比如,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支持固态电解质关键技术的研发;对采用固态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给予购车补贴,提高市场对固态电池的需求。
技术创新是关键,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固态电解质的关键技术瓶颈,如提高离子电导率、解决界面阻抗问题、降低成本等。像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资金实力,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共同开展固态电解质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产业协同也十分重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加强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固态电解质产业的发展。上游原材料供应商要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质量提升;中游电解质材料制造商和电池生产企业要加强沟通,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性能和良品率;下游应用企业要积极反馈市场需求,促进固态电池的优化和升级。
未来展望:固态电解质的无限可能
固态电解质产业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从上游原材料的供应,到中游材料制造和电池生产,再到下游广泛的应用领域,各个环节都在不断创新和突破。尽管面临着技术、量产和市场等诸多挑战,但随着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的不断推进,固态电解质有望在新能源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和储能等行业的技术升级,还将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让我们共同期待固态电解质产业在未来创造更多的奇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