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南京地铁推动新质生产力行稳“智”远
向“新”而行 南京地铁推动新质生产力行稳“智”远
一条地铁线,如何预见城市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南京地铁着力引入新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城轨、智慧城轨,并将新质生产力的理念融入城轨交通运营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努力为乘客提供更加安全、便民、畅通的出行体验,实现创新“小成果”撬动发展“大效益”。
依托地铁“医生” 开创巡检新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智能机器人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南京地铁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利用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做好智慧运维项目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总结,以360°智能检测系统和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这类“数智人”为依托,积极打造“自然人+数智人”的协作模式,持续提升检修工作的精准度及可靠性,进一步实现将传统检修模式推向“机检为主、人检为辅”的提质转变,吹响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冲锋号”,为轨道交通运营维修模式变革贡献新的力量。
四四方方的底座,灵活摆动的“手臂”……近日,在南京地铁1号线内,一台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执行着一个个巡检任务,别看它外表可爱,却“身怀绝技”,可以智能识别车底关键部件异常状态,并依托360°智能检测系统,将高清摄像头拍摄的实时画面回传到电脑屏幕上,让地铁运维人员凭借iPad、电脑等屏幕显示的画面,就可以分析地铁设备运行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和故障,有效提高巡检工作效率。自智能巡检机器人“上岗”以来,故障检测率达95%以上。
如果说智能巡检机器人是专门检测车底的“家庭医生”,支持有限范围内的“远程召唤”,有时还需要“人工会诊”。那么弓网在线检测系统就是车顶在线的“随诊医师”,帮助专业维护人员把准“弓网关系”的脉,对症下药。“它是通过在列车顶部安装弓网在线检测设备并以5G公专网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实现对受电弓与接触网的运行状态的准确实时监控。”南京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随着 “数智人”逐步融入车辆维保工作,南京地铁各线路故障率持续下降、服务可靠度连续攀升。
引领低碳生活 逐“绿”而行见实效
“我们利用光伏效应原理,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通过光伏发电将为地铁运营提供绿色清洁能源,助力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南京地铁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南京地铁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一面不断壮大地铁线网,为更多人提供绿色出行选择;一面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向建设、运营各个环节寻求“绿色效益”,扎实推进南京地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再上新台阶。
作为荣获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南京地铁智能线网电力调度系统可以接入南京地铁13条线路的电力监控系统,采集线网内19个主变电所、375个牵引降压变电所、1450台变压器等所有供电设备的信息,并通过对线网供电系统的完整建模,实现调度方案管理、智能告警、电压无功协调控制等功能,提升调度分析决策能力,提高供电系统运营效率,为南京地铁开启“省电模式”。
此外,高效节能空调也是南京地铁近年来大力研发的绿色城轨新成果,它通过合理控制系统中各设备系统运行参数,以实现空调系统的高能效运行,对部分地铁线路实现“同车不同温”,不仅满足了乘客对车厢温度的不同需求,也进一步实现了绿色低碳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双向奔赴”。
步入智慧时代 探秘地铁“黑科技”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是核心源泉。而5G公专网、“云数融合”基础底座的持续创新,则是推动南京地铁新质生产力持续“上新”的直接动力。
5G不仅要“建得好”,还要“用得好”,南京地铁以5G方面的应用探索为出发点,利用公专网5G的高带宽低时延特性及资源隔离手段为生产力赋能,全方位覆盖包含车辆、信号、综合监控、PIS、通信、综合运营等各种场景。通过5G终端检测列车实时信息,实现故障预防;AFC终端设备闸机连接到5G CPE模块,形成客流预警机制;电扶梯的监测诊断数据通过5G网络实时传递,保障乘客的每一次上下行都安心无忧;高清摄像头、温湿度、二氧化碳一体传感器等数据采集终端依托5G网络监测区间安防信息,保护人员设备安全……
“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探索智慧城轨新模式与新赛道,打造了全国首个云+5G融合平台,江苏省首个轨道交通云数融合创新底座。”南京地铁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该平台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推动了南京地铁应用功能的智慧化迭代升级,助力南京地铁在数字化、智能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南京地铁“云数融合”基础底座、5G公专网等技术引领下,南京地铁正逐渐变得更智能、更高效、更可靠、更绿色、更便捷、更舒适,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插上了“智慧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