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求助: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成因与应对
无声的求助: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成因与应对
“医生,你帮帮这个孩子吧”,一大早,小敏的妈妈就带着小敏来到诊室对医生说,说着拉开小敏手臂上的衣服,衣服下面赫然是深深浅浅的二十几道划痕,而小敏却说“医生,我并不是想死,只是刀刃划破我的皮肤,我看着血慢慢流出来的时候,感到内心平静,觉得压力减轻”。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小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小敏又能如何寻求帮助?
其实,小敏的行为属于非自杀性自伤。非自杀性自伤,指的是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念的情况下,故意、反复、直接地对自身造成直接伤害的行为,如对皮肤进行切割、摩擦、针刺、划伤、燃烧、或击打等。据报道,这种行为在青少年中的流行率约为17.2%,在年轻人中为13.4%,在成年人中为5.5%。数据表明,这种不带自杀意图的自我伤害,并不是一个罕见的行为,尤其在情感丰富但情绪调节能力发展不够成熟的群体中。
实施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自我惩罚。用肉体上的痛感来转移注意力,用以缓解精神痛苦,比如抑郁、焦虑、愤怒等。由于内心的痛苦,以及强烈的自恨,从而产生自我惩罚行为。
二是快感体验。由于生活中的压力,心中的苦闷,当疼痛不再产生痛苦,反而疼痛过后出现的轻松感,欣快感令人着迷,就可能会出现自伤行为,甚至因此而成瘾。
三是吸引别人注意。生活中缺乏安全感,过度依赖他人,对关注有较高的要求。以此来吸引周围人,特别是心中重要者的注意力。
四是不良模仿。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和豁免性,自伤或自杀的信息变成轻易获得,相互之间的讨论可能会增加自伤行为。由于内心中强烈的好奇心,模仿能力极强,或周围人的诱导,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进行非自伤性自杀。
五是潜在心理疾病。抑郁、创伤后应激反应、癔症、恐惧症、强迫症、躁郁症患者均极易发生自伤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表现有哪些?
在应对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压力时,在自己无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焦虑、抑郁、愤怒、孤独等负面情绪时,反复地、周期性地用刀割、用力抓、击打自己、干扰伤口的愈合、咬、烧灼、在粗糙的表面上摩擦皮肤、在身体上雕刻、用针扎、吞咽危险物品、拽头发、拧等方式伤害自身。最常见的部位是手、手腕、腹部和大腿。同时由于社会对自伤行为的误解和污名化,个体可能会隐藏自己的自伤行为,避免被他人发现。
如何应对非自杀性自伤?
一是提升调节不良情绪的能力。接纳自己的情绪,是学会调节情绪的重要一步。察觉、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是我们形成独立的自我人格,完成自我实现路上的必经之路。要学会正确辨别不良情绪,探索情绪背后隐藏着什么,做情绪的支配者而不是被情绪支配。
二是寻求替代的行为。如冲动自伤行为出现时,进行对抗性运动,如拳击,球类运动,或使用解压工具,如捏捏,画画等,寻找正确的发泄方式。
三是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家长和老师要多倾听青少年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扰,让青少年感受到支持和关怀。同时,要通过安全教育、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了解自伤行为的危害和后果,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是寻找专业的帮助。如果自伤冲动难以控制时,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通过专业技术,来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更好的应对各种压力。
专家介绍:
陈延会
病区主任、 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
专家门诊:周三下午、周五上午
开封市第五人民医院二病区主任,河南省精神科医师协会委员,开封市心理协会理事等。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20余年,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酒依赖等精神障碍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