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藻纹,你真的看懂了吗?
鱼藻纹,你真的看懂了吗?
鱼藻纹是瓷器装饰中一种经典图案,它将鱼与水藻巧妙结合,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从宋代到清代,鱼藻纹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不同朝代的鱼藻纹又有哪些独特之处?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一瓷器装饰艺术的瑰宝。
“浣溪”第十一款作品——鱼藻纹蹲式杯,请君品鉴。
鱼藻纹蹲式杯
“鱼藻”一词起源于《诗经》,但鱼纹与藻纹这种组合式图案作为陶瓷画片首次出现却是到了宋代才有的事。宋代磁州窑对鱼藻纹的诠释极为精准,水藻飘动好似水的流动,鱼儿浮游使人感到鱼逆流而上;再加上青花料添釉烧制后有浓淡烟散的效果,如水墨画一般,所以鱼藻纹在瓷器上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自此,鱼藻纹的创意便流传开来,直至今日。
浣溪此款作品吸收了前人的精髓,用不同的游鱼姿态体现出动感。采用写意画法,兼工带写,笔法自然流畅。外壁四尾与杯底二尾互相呼应,使每一个角度都能看到鱼儿戏于水藻之间,构图精巧。
不同时期,鱼藻纹的画法与文化含义都略有不同。元代鱼藻纹多画鳜鱼,体态肥大,动感强烈,其表现形式为在鱼的下方画一丛水草,左右各有一丛荷花;或水草居中,双鱼成对称式分布左右,以衬托出鱼的生命力。
▲元青花莲池鱼藻纹大盘
明以后多画鲤鱼,寓意“鲤鱼跃龙门”,是众多文人的向往。宣德首创鲭、鲅、鲤、鳜,以取谐音“清白廉洁”之意(最后一个字明明念guì)。绘鱼时,宣德官窑会用浓青料勾勒纹样轮廓并拓抹在纹样的暗部,再用稍含清水的笔将青料洗染过度到亮部,最后作局部修饰。
▲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盌
到了清代,鱼就被画得更为雍容华贵,开始用红彩绘鱼纹,配以绿色水草,图案味更加浓郁。
▲清乾隆粉彩鱼藻纹洗
此款浣溪鱼藻纹蹲式杯参考了不同时代画师们对鱼的神形把握程度,共画了三种不同的鱼,分别包含不同的寓意。
第一种鱼,画师落笔时笔触极为生动细致。鱼的嘴角微张上翘,尾巴明显弯曲,呈现出要跳跃的姿势。
第二种鱼,体态圆润,呈现霸王的气势,眼神凶悍,背鳍带刺,锐气外露。
第三种鱼,头上有隆起的肉瘤,扬鳍摆尾,自由穿梭于浮藻之间,逍遥得意。细密的斜线方格根据鱼的运动方向呈现细微的变化,分水浓淡分明,线条清晰严谨。
第一条是鲤鱼,第二条是鳜鱼,第三条是鲂鱼。鲤鱼祝福幸运、高升;鳜鱼寄语“富贵有余”,而鲂鱼以其名贵隐喻高贵贤能之人。
如此寓意美好的鱼藻纹蹲式杯(口径9.7cm,高5.5cm),青花料选用的是宣德料的基础配方,由云南最上乘的珠明料矿石提取制备而成,青花发色淡雅,有铁锈斑,是典型的元青花发色。烧成后青花料沉入胎骨,既有苏麻离青的质感,又有如墨一般油亮的、微微的墨染感,握于手间,油润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