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发展史:从矿石收音机到DSP收音机
收音机发展史:从矿石收音机到DSP收音机
收音机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电子产品之一,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从最初的矿石收音机到现代的DSP收音机,收音机的技术革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本文将带你走进收音机的发展史,探索这一伟大发明的前世今生。
收音机的工作原理
收音机的基本原理是将天线接收到的高频信号通过检波(解调)还原成音频信号,然后通过耳机或喇叭播放出来。随着科技进步,天空中充满了各种频率的无线电波。为了从众多电波中选择所需的节目,收音机配备了选择性电路,可以过滤掉不需要的信号,实现“选台”功能。选择性电路输出的是高频调幅信号,需要通过解调电路还原成音频信号,最终通过耳机或喇叭播放出来。
收音机诞生的背景
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Heinrich Hertz)发现了无线电波的存在。1895年,俄罗斯物理学家波波夫(Alexander Stepanovitch Popov)成功在相距600码的两地收发无线电讯号。同年,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也在自家庄园内成功发射无线电波。1901年,马可尼成功发射无线电波横越大西洋。1906年,加拿大发明家费森登(Reginald Fessenden)首次发射出声音信号,标志着无线电广播的开始。同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发明了真空电子管,为真空管收音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世界收音机发展史
矿石收音机
1910年,美国科学家邓伍迪和皮卡尔德使用矿石作为检波器,发明了矿石收音机。这种收音机无需电源,结构简单,深受无线电爱好者的喜爱。但由于只能供一人收听且接收性能较差,制约了无线电广播的普及。
电子管收音机
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标志着电子时代的开始。电子管收音机的出现使收音机的电路和接收性能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1930年前后,使用交流电源的收音机研制成功,电子管收音机才较大范围地走进人们的家庭。但电子管体积大、功耗大、发热厉害、寿命短等缺点,使其大部分用途被晶体管取代。
晶体管收音机
1947年12月23日,第一块晶体管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诞生,这是20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是微电子革命的先声。1954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投入市场,仅包含4只锗晶体管。晶体管收音机以其耗电少、不需交流电源、小巧玲珑、使用方便等特点,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集成电路收音机
1958年9月12日,基尔比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1982年,我国出现了集成电路收音机。
DSP收音机
2006年,美国芯科实验室首次研发出DSP技术收音机芯片。DSP技术的本质是用“软件无线电”代替“硬件无线电”,大大降低了收音机制造业的门槛。2009年,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端性能DSP收音机芯片诞生,标志着传统模拟收音机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收音机发展史
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奥斯邦氏与华人曾君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首次在上海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1933年,亚美无线电股份生产了1001号矿石收音机,外形小巧美观,价格低廉,收音良好,受到市民欢迎。1935年,该公司生产出第一台1651型超外差式五灯收音机。
195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并投放市场。195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晶体管。1958年,我国第一部国产半导体收音机研制成功。1980年左右是收音机市场发展的顶峰时期。1985年至1989年,随着电视机和录音机的发展,晶体管收音机销量逐年下降,电子管收音机也趋于淘汰。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
结语
收音机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科技进步史,从最初的矿石收音机到现代的DSP收音机,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收音机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已不再是主流的娱乐设备,但其在人类通信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