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佛山地区历史演变:从珠江专区到粤中行政区再到佛山地级市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佛山地区历史演变:从珠江专区到粤中行政区再到佛山地级市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18/12/36403512_1134375429.shtml

佛山,这座岭南名城,其行政区域的演变历程堪称一部生动的地方史。从珠江专区到粤中行政区,再到佛山专区、佛山地区,最后发展为今天的地级市,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地方行政体制的变迁。本文将带你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探寻佛山行政区划演变的来龙去脉。

2011年佛山市出版了《佛山市志(1979-2002)》,这才是第一部叙说“大佛山”历史的志书。此前的《佛山市志》等系列志书极多是叙说原佛山地区下辖佛山市的范围,即今禅城区不计南庄镇的区域(下文按志书方式称“小佛山市”)。《佛山市志(1979-2002)》也标注该书并非1994年《佛山市志》的续志。

《佛山市志(1979-2002)》没有一般志书所有的《政区建置沿革》一节,但还是可以从第一册的《史略》得知大佛山的“前世今生”。《史略》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曾先后设立珠江专区、粤中行政区、佛山专区、佛山地区、佛山地级市。

珠江专区、粤中行政区不是以“佛山”命名,它们是佛山市的前身吗?本文将会对此介绍。

珠江专区

建国初期,中国沿用民国时期的行政专员督察区建制,在省以下设专区。专区机关称专员公署,与民国时期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为省的派出机关。其类似现在的街道办事处也是上一级派出机关。

1950年,广东省在珠江三角洲区域设珠江专区,管辖中山、顺德、南海、三水、花县、番禺、宝安、东莞8县和小佛山市。

「珠江」的意思,是指珠江三角洲,其历史要追溯抗日战争中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的中区纵队以五桂山为司令部、活动于珠江三角洲这部分的武装力量所成立的珠江纵队。

1948年,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党组织——中共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珠江地工委)在香港成立,址设澳门,书记谢鹤筹,后由黄佳担任。

由于在顺德容奇有杜启芝组建的“白皮红心”武装保护,珠江地工委机关从澳门迁到容奇。1949年3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决定撤销中共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作委员会,在容奇成立中共珠江三角洲地区委员会(简称中共珠江地委)。刘向东同志任书记,黄佳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在乌泥塘召开过一次各县军管接收和人事工作会议后,地委机关于1949年底迁去中山石岐。

解放后,广东省设立珠江专区的时候,珠江地委和新设的珠江专员公署就驻在中山县石岐。

干部委任方面。现有资料可知,黄佳在解放后担任珠江地委副书记;严尚民也是从珠江纵队过来担任珠江专员公署专员。

粤中行政区

1952年,广东省行政区划调整,缩减下辖的专区并改设为行政区,设立粤中行政区,辖原西江、珠江、东江、粤中等专区的全部或一部分,即南海、番禺、顺德、中山、三水、新会、鹤山、高明、增城、龙门、博罗、东莞、宝安、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郁南、德庆、封川、开建、怀集、渔民(珠海)等25县和三埠1县级镇,以及江门、佛山(小佛山市)、石岐3地级市。

「粤中」这个名字,源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区纵队以鹤山宅梧为司令部,活动于今佛山高明、江门市、阳江市、云浮市区域这部分武装力量所成立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据闻这是第一支使用“人民解放军”称号的部队),其于解放战争期间成立的粤中纵队。

1949年7月8日,华南分局以书面《通知》的形式,正式向粤中分委、军分委转达中央已批准成立粤中临时区党委及粤中纵队。

1949年8月1日在高明公开和庆祝粤中临时区党委和粤中纵队的成立。

解放后,广东省在粤中纵队的活动区域,即今佛山高明、江门市、阳江市一带成立粤中专区,当时粤中临时区党委、粤中纵队正驻扎在开平县三埠(三埠镇是类似旧武汉一样由三个商埠组成的城市,其作为驻地,后改为县级镇,直属专区管辖),随之政权机关粤中专署也在那里成立。不久,地委、专署迁到新会会城,又迁到江门市蓬江大酒店。

干部委任方面。粤中临时区党委成立时的常委谢创、吴有恒在粤中专区成立后分别担任粤中地委书记、粤中地委副书记兼粤中专署专员。

1952年5月,粤中专区改为粤西专区。

同年11月,原珠江、西江、粤中(粤西)三区党、政机关合署办公,设立粤中区党委、粤中行署,仍驻江门市。

干部委任方面。原粤西区委第一书记王德担任粤中区党委第一书记。原西江地委代书记的郭清文担任粤中行署主任,后由前珠江专署专员耿如云担任。

珠江区、粤中区革命根据示意图 (图中区划是按80年代后的 与当时有出入 例如南沙当时应分属中山与东莞)

从上文的历史可以知道,粤中临时区党委、粤中纵队、珠江地委都在佛山市区域内成立。解放后初期党委、军队不在佛山市区域内,政权机关也不在佛山市区域内成立。此时只能说明:佛山市区域在当时分属粤中专区、珠江专区。不过,关键的历史时刻很快来临。

粤中区党委、行署迁驻佛山 佛山专区成立

1954年粤中区党委、粤中行政公署迁驻小佛山市大福路。此后其辖区范围屡有变化,但驻地再没像珠江专区、粤中专区时期那样迁驻。当时的公署所在地,即今佛山市府。这说明佛山市在当时开始成为粤中区域的行政区中心。

1956年广东省再次行政区划调整、使用专区的划分并开始以驻地命名专区名称时,粤中区党委、粤中行署、粤中行政区撤销,沿置的是佛山地委、佛山专区专员公署、佛山专区。「佛山」这个名,也首次成为县、市的上级名称、广域行政区划名称。

干部委任方面。原粤中区委副书记郑星燕担任佛山地委第一书记。原粤中行署副主任郑少康担任佛山专署专员。

1955年9月2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粤东行署迁驻汕头市 粤中行署迁驻佛山市给广东省人民委员会的批复》

1956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撤销粤中、粤北、粤东、粤西行政公署 成立汕头、惠阳、佛山、韶关、高要、湛江、合浦专员公署给广东省人民委员会的批复》

《佛山报》对1959年广东省行政区划调整的报道内容 来源:佛山文旅资源共享平台

文革时期,佛山专署一度工作中断,佛山专区成立佛山地区管制委员会,实行军事管制。1968年,佛山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970年,改名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佛山专区亦改名佛山地区。此时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是等于今佛山市委、市府的一级地方权力机关,与派出机关主要的区别之一是设立人大。

1968年3月2日《关于召开佛山专区革命委员会 佛山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庆祝大会的通知》


题为《珠江三角洲风展红旗如画——热力欢迎佛山专区革命委员会 佛山市革命委员会的成立》的报道展示佛山专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情形


佛山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情形 图源:珠江时报

而为何佛山市是佛山专区变化过来呢?下文将会继续讲解。

地市改革

1979年,佛山地区成立佛山地区行署,改为省的派出机关。

至1983年以前,存在着两大以“佛山”命名的行政区。一个是佛山地区;另一个是南海县分出的小佛山市。

小佛山市一时为地级市、一时为县级市,于1975年与江门市一起恢复为地级市,但均由佛山专区(地区)管辖。参考惠阳地委上报的《关于宝安县改深圳市的请示报告》文件可知,当时的这类地级市是比地区低半级,比县高半级的建制,是仍由地委领导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掀起一场市管县的体制改革。

市管县体制最早在40年代就出现,当时是主要是解决城市的粮食供应等问题。1958年,辽宁省第一次全面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又恢复专区建制。至80年代以前,管县的市仍占少数,管县的专区(地区)建制占多数。在广东省,最早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是广州市——1960年,佛山专区管辖的从化县、花县划归广州市。

1982年,中共中央[1982]51号文件《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通知》肯定了部分地方实行市管县体制的经验,地市合并和实行市领导县体制骤然升温。198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在地市改革时主要办法是实行地、市合并,由市领导县。

各省的地区逐渐改为市领导县的地级市。

1983年,广东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地市改革的精神发出《关于佛山、江门、韶关市和清远地区领导班子配备的通知》,省委任命中共佛山地委书记童孟清担任为新的佛山市第一任书记。

4月28日,佛山地委先是在南海县西樵召开关于撤销佛山地区建制,建立佛山、江门市的决定,研究佛山、江门两市分署办公及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后的问题。

5月19日,此前高明县领导上报关于高明县隶属佛山市的请示获得时任佛山地委书记童孟清和前任佛山地委书记、时任广东省委常委杜瑞芝等领导的支持和广东省委的批准,广东省委更改原先南海、中山、顺德、三水4县隶属佛山市的方案,同意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和中山5县隶属佛山市。

1983年6月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在原佛山地区行署挂牌,标志着佛山地区以地市合并的方式改革为新的佛山市,为地级、省直管建制。原佛山地区管辖的新会、开平、台山、恩平、鹤山5县划入江门市,同时江门市由省、地双管的地级市升格为省直管地级市。斗门县划入珠海市。

当日,佛山市委发出《关于实施佛山市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原地、市党政群机构由139个精简为61个,其中市委工作部门设27个,市政府工作部门设34个,减少78个,精简56.1%:

中共佛山地委(省派出机关)重新成立新的中共佛山市委,由省委直接领导;

佛山地区行署(省派出机关)与佛山市人民政府(省、地双重领导)合并为新的佛山市人民政府(省直管地级建制);

佛山军分区分编出江门市,新会、鹤山、开平、恩平、台山5县人武部划归江门军分区领导。斗门县人武部划归珠海警备出领导。1988年,中山市人武部改由省军区领导;

召开佛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进行提前换届,选举产生第八届人大常委会(会议名称延续小佛山市人大的届数);

召开佛山市第五届人民政协会议第一次会议,增加中山、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各界人士(会议名称沿用小佛山市政协的届数);

佛山地区公安处与原佛山市公安局合并为佛山市公安局;

佛山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更名为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

广东省人民检察院佛山分院更名为佛山市人民检察院;

佛山地区行政公署司法处与佛山市司法局合并为佛山市司法局,佛山地区公证处与佛山市公证处合并为佛山市公证处;

佛山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更名为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至今民间仍会称呼其为“地区医院”),原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名为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其它机构改革情况略。

1983年12月22日《国务院关于广东省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批复》 (部分省的批复则题为《国务院关于同意*省地市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

图源:微信公众号“生命中的夏天”

1983年6月1日,新的佛山市委、市府在原佛山地区行署进行挂牌仪式的照片 图源:珠江时报

1983年6月1日 原佛山地委书记、首任佛山市委书记童孟清等领导在佛山市府正门合影见证历史时刻

图源:“文沙路一中土著”微信公众号

1983年5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地区和市合并后市人大代表大会提前换届问题的决定》 同年8月广东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根据此决定也作出对应决定

通俗点说,就是因国家要地区改革为地级市建制,佛山地区使用“佛山市”的名称继续存在。

地市合并后,佛山市府再没有在小佛山市的区域设立以「佛山」命名的行政区,而设汾江区、石湾区两个县级市辖区。其中汾江区后改名城区,区府就在小佛山市府地址。2003年,城区与石湾区合并为禅城区(当时没有来得及征求各界意见,领导就把“禅城区”暂定为新区名并报上去,上级也批用此名)。

禅城才是南海分出的那个“佛山”。

1955年,黑龙江的佛山县因与小佛山市重名而改名嘉荫县;地市合并后,小佛山市因其上级佛山地区的改革中而改为禅城区。

佛山市有不少记载旧为「珠江」、「粤中」的线索

在中共佛山市地委的沿革中,就记载其前身源自珠江地委和粤中区党委;

现在佛山市政府正门内的马路名为粤中大道;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其前身是粤中行署人民医院;

《佛山日报》的前身是中共珠江地委创办的《珠江人民报》,2004年《南海日报》、《顺德报》经过整合后分别为《珠江时报》、《珠江商报》,其报名应该就是源自珠江地委,珠江三角洲地区报刊的意思;

在1999年,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在佛山筹备的站点,即名为粤中站。

「粤中」、「珠江」,两者即使形容今天佛山市非常符合。佛山市的地理位置在广东中部,也位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西北两江交汇处,最初的湾区。

关于珠江专区、粤中行政区、佛山专区、佛山地区的历史故事还有很多有待被发掘、公开、宣传,让大家更了解大佛山的历史。

1999年《关于转发〈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关于请佛山市有关方面支持粤中(佛山)站的函〉的通知》

1999年《关于支持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粤中站办公场地址复函》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历史展览走廊中的佛山专区第一人民医院和粤中行署人民医院面貌图

广东省行政区划简图的粤中行政区地图

50年代的广东省地图 佛山专区地图 图源:纸鹞

1960年9月20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连平等3县改名及(佛山专署领导的)从化县、花县划归广州市领导给广东省人民委员会的批复》

60年代的广东行政区划图 佛山专区地图(从化县、花县已划给广州市)图源:微博“地图炒饭”

70年代的广东行政区划图 佛山地区地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