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暑分阳暑和阴暑,必知症状与治疗!吴明珠中医师:6招防阳暑和阴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暑分阳暑和阴暑,必知症状与治疗!吴明珠中医师:6招防阳暑和阴暑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94606

随着24节气中的大暑即将到来,天气越来越炎热。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两种类型,它们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本文将详细介绍阳暑和阴暑的区别,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有一句俗语:“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代表小暑天气炎热、大暑则是酷热的天气。这时候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暑为火热之邪,为夏季主气。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

暑邪有3大特点

吴明珠中医师表示,在这种炎热的气温下,人最容易为“暑邪”所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暑”,暑邪有以下3大特点:

1.暑性炎热

暑为夏月炎暑,盛夏之火气,具有酷热之性,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等,称为伤暑(或暑热)。

2.暑性升散

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毛孔大开而大汗流出;故汗多伤津液,汙液亏损后,导致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

在大量汗出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导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常可见到气短气虚乏力,不仅耗气伤津,还可能扰动心神,而引起心烦闷乱而不宁。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中暑。

3.暑多挟湿

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午后暴雨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天地,人处在中间,呼吸生活,均不离湿热之气。暑气挟湿来袭除有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会兼见四肢困倦、胸闷恶心、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

中医将中暑归为“暑温病”范畴,认为其是由体内元气亏虚,加之夏季暑邪乘虚而入。刚开始的会出现在无力、头晕、头痛、耳鸣、恶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先兆表现。如果出现面色发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皮肤温度下降,甚至四肢抽搐,则说明已经重症中暑,需要紧急送医处理。

中暑分阳暑和阴暑

吴明珠中医师表示,根据中暑的环境和症状,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分别有不同的病因、症状与治疗方法:

吴明珠中医师表示,根据中暑的环境和症状,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分别有不同的病因、症状与治疗方法。

阳暑的病因、症状、治疗

病因:

阳暑多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或户外高温运动所引发。

症状:

阳暑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高热汗出、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洪数等。这种中暑往往病情较危重,甚至会出现热衰竭和休克,危及生命安全。

治疗:

治疗以清热、补气为主。可以用绿豆汤、金银花茶、仙草茶等消暑去热。

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辛辣、重油腻,不宜暴饮暴食等。此外,瓜类大多能清热化湿、帮助排毒,是夏季降温防暑的好食材,尤其冬瓜、丝瓜、苦瓜、黄瓜等。

出现阳暑症状时,首先要迅速从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喝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品。

可在太阳穴、大椎穴处适度刮痧清热;如果体温升高,可用凉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鼠蹊部。若情况未缓解甚至更严重,应马上拨打急救电话,送医就诊,并在医护人员到达前给患者持续有效降温。

1.太阳穴

位于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2.大椎穴

项背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低头时,项后正中隆起最高且随俯仰转侧而活动者为第七颈椎棘突。穴在其下方,当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间。

阳暑的预防方法

1.减少户外活动:高溫天氣儘量減少戶外活動。

2.注意防曬:夏日出門要備好防曬用具,如遮陽帽、遮陽傘、太陽眼鏡等。如果需在戶外作業者,也應每隔1小時到蔭涼處稍作休息。

3.補充水分:少量多次補水,不要一次性飲用大量水,否則會引起嘔吐、腹痛、噁心等症狀。可在水中加入少量鹽,補充電解質。

避免阳暑,宜少量多次补水,不要一次性饮用大量水,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盐,补充电解质。

阴暑的病因、症状、治疗

病因:

通常是虚弱体质的人于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在大汗时行冷水浴,或喝大量冰冷饮品,从而引致皮肤毛孔收缩、身体难以散热而中阴暑。或是长时间居于冷气房或从高温的户外突然进入冷气大开的室内温度差太大。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所引起的暑热病,为中于寒,属阴暑。

中阴暑的人比较不出汗,皮肤温度较低、感觉身体酸重,头上像裹了个湿布一样,没有力气、头晕脑胀,状态不佳、舌苔发白,厚腻,舌质淡、还有典型的腹痛腹泻,上吐下泻,关节酸痛等等。

症状:

恶寒、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出汗不多,甚至无汗等情况。

治疗:

阴暑治疗以辛温解表为主。建议采取穴位刮痧,包括大椎穴、太阳穴,以及建议饮用补气清热茶饮,以及食用防暑去湿四豆汤:

1.大椎穴

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将右手中指指腹放于大椎穴上,食指、无名指、小指附于穴位旁,中指用力按揉1分钟。可以清泄暑热、通络镇痛。

2.太阳穴

位于两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将双手拇指指腹放在同侧太阳穴上,其余四指附于头部,适当用力按揉1分钟。可以通络止痛、清热除烦。

补气清热消暑茶饮

材料:参须3钱、金银花1.5钱、仙草根1.5钱、薄荷1.5钱、乌梅1枚。

做法:加入500毫升开水闷泡后,当水饮用,可用于高温活动或工作的人群。

防暑去湿四豆汤

材料:绿豆80克、赤小豆30克、黑豆30克、白扁豆30克。

做法:加水煮烂后,取浓汁饮用,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和中健脾的功效,适用于暑湿吐泻者。

功效:

功效清热解暑、健脾祛湿。其中的三豆汤(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的方子出自宋代医学著作《朱氏集验方》。黑豆有补肾益精清热之效;绿豆有清热解毒消暑之效;赤豆有清热利尿消肿之效,实为解暑、清热、祛湿、防病的消暑佳品。绿豆是寒凉之物,黑豆的加入,对它们的寒凉性有一定的调整平衡之功。所以,对于一些脾胃虚寒的人也适用。

阴暑的预防方法

1.注意室内温度:保持室内温度在约摄氏26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影响身体无法适应。

2.补充适量温水:即使待在冷气房,也要补充足够水分,并尽量喝温水或常温水。

3.少吃冷饮和冰品:过多的冷饮和冰品吃下肚,恐会让身体产生寒湿。

仙草性质偏寒、凉,若没有先询问专业中医师了解自身体质、状态,就贸然大量饮用,恐出现使腹泻、大便稀溏、腹痛、畏寒等症狀。

喝仙草茶消暑,人人都适合?

为了消暑,有的人会选择喝仙草茶,是否人人都适合?有什么需要注意?仙草性质偏寒、凉,若没有先询问专业中医师了解自身体质、状态,就贸然大量饮用,恐出现使腹泻、大便稀溏、腹痛、畏寒等症状。另外,女性正值生理期、怀孕、哺乳比较敏感、特殊的阶段,最好还是先寻求专业中医师诊断,根据个人体质辨证论治,再决定是否饮用,比较安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