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英子亲临深圳:用“断舍离”哲学点亮四口之家
山下英子亲临深圳:用“断舍离”哲学点亮四口之家
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打工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如何有效地打理个人的生活空间成为了一个普遍的挑战。12月7日,“当我阅见深圳”名家城市行轻访谈栏目第三期上线,在本期节目中,“断舍离”概念创始人山下英子亲临深圳读者家中,分享了如何通过“断舍离”打理生活空间,以及这一理念背后的深层意义。
山下英子在大学时期因瑜伽而接触到断业、舍业、离业的概念,这些词汇源自佛教思想,后来被她融入到生活整理中,形成了独特的“断舍离”哲学。她指出,许多女性常抱怨没有衣服穿,实际上她们拥有很多衣物,却缺乏真正想穿的。这些不穿却又舍不得丢弃的衣服,正是内心执念的实体化。
“断舍离”不仅仅是清除杂物,山下英子认为,即使是这样的初步理解,也是认识“断舍离”的起点。通过丢弃不再使用的物品,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真正珍视的东西。
要实践“断舍离”并非易事,山下英子回忆起了自己与母亲在“断舍离”过程中的冲突,这场“大战”持续了整整三年,直到母亲去世。她也通过这段经历告诉读者,与价值观不太一致的上一辈沟通“断舍离”时,保持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也是一种方式,不必执着于家人就必须住在一起或者常常见面,而是应该根据各自的需求调整。
“这家人正在忙于养育孩子,但还没到因为孩子忙得不可开交的程度。”在深圳的一个四口之家中,山下英子亲自指导,展示了如何巧妙地将“断舍离”的理念融入家庭生活,从而实现有效的生活整理和心灵减压。“进行断舍离不可或缺的步骤就是分别。第一个字分,就是区分什么是必须的 什么已经不是必须的,要分清。第二字别,就是必须和不要的东西告别。”
她强调,整理和收纳的关键在于拿取方便、放回方便,同时还要美观。“断舍离就是什么东西在什么位置,一目了然,令人感到舒畅的同时,还要追求美感。”山下英子说。她认为,一个井然有序且美观的空间不仅能提升生活质量,还能反映个人的审美和生活态度。通过断舍离的反复训练,我们不仅整理物品,更是在整理生活,创造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空间。
“一定要反复地与物品告别,”山下英子说,“就是要有俯瞰力,就像放眼整个厨房,看起来似乎有很多东西,实际上只有三种东西:食材、炊具、容器。”她认为,从家务活中学到的东西,其实都是有益于工作的。“通过创造空间的宽裕,来创造心灵和思考的宽裕,从而也能让自己更有余力投入到工作之中。”
“断舍离”不仅是对物品的整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山下英子希望通过这次在深圳的分享,能让更多人意识到丢掉东西并不是目的,而是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追求更简单、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丢掉是为了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好,至于领悟这层含义的所花时间,我觉得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人对断舍离有不同的理解,在大家想法的分享、交流之下,断舍离的概念有了进化发展,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