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照片"到"作品":摄影术的历史演变
从"照片"到"作品":摄影术的历史演变
摄影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记录和观察世界的方式,更催生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从最初的"暗箱"到现代数码相机,摄影技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带你回顾摄影术的诞生与演变,探索摄影艺术的独特魅力。
摄影的发明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希腊语中,摄影的意思是"用光绘画"。在摄影术发明之前,人们通过影子描出物体的轮廓。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发明了"暗箱"。
后来对暗箱进行改进,把镜头放进光孔里,通过这种方式让光线聚焦,然后得到更清晰的投影图像。19世纪,暗箱的尺寸变得越来越小,随着镜头的变好,画面也越来越清晰。暗箱成了当时绘图的重要工具。
摄影出现时曾有画家惊呼
"绘画从此死了!"
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拍摄了人类摄影史上第一张照片《窗子里看到光景》,由尼埃普斯在1827年在他家窗口拍摄。这张照片足足曝光8个小时,因此画面中出现了东、西两座建筑的墙面都受光的情景。尼埃普斯把他发明的摄影方式称为"日光蚀刻法"。
阁楼的阳台成了摄影爱好者的朝圣之地。尼埃普斯自制的照相机。法国发明家达盖尔1927年遇见尼埃普斯,两年后他们成为合伙人。1833年尼埃普斯逝世,达盖尔继续付出艰辛努力,终于在1837年创立了"达盖尔摄影法",亦称为"银版摄影法"。使用前在暗箱中将银面罩在碘容器上,生成能感光的碘化银。将已光敏的板片在暗箱中放入照相机,曝光约15~30分钟。曝光后的板片放入盛有水银的暗箱中加热,汞蒸汽与板片上受光碘化银中析出银粒生成汞银合金影像,这就是"显影"。
巴黎寺院街 达盖尔拍摄(1838年)
随着摄影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开始被复制。1834年,英国科学家 H·F·塔尔博特用写字纸蘸以氯化银,晾干后,盖以花边或树叶,放在阳光中曝晒,结果未被物品遮盖的银盐都变为黑色。1840年,塔尔博特对他的摄影法进行了改进,他改用碘化银,同时也用显影液,这样曝光时间就短了一些,通过事后处理,影像也更为牢固了。1841年,他把改进后的方法申请专利,并命名为"卡罗式摄法"。
乡间小桥 塔尔博特摄(1844)
通过涂抹氯化银溶液,简单接触并在日光下暴晒,再经定影水洗,便可得到纸基正像,即最终的照片。1845年用卡罗摄影术拍的一个部长肖像的负片及印片。卡罗法拍摄的照片柔和,而且更有艺术感,只是画质略微粗糙。但是利用卡罗法可以得到负片,可以通过负片复制出上百张正片,这也成为之后摄影的标准流程。
从三位伟大的摄影发明者向我们展现了从摄影伊始,相机、拍摄、照片密不可分。照片如何变成摄影作品,这也是摄影最大的魅力所在。摄影,从诞生之时起,便是艺术与技术结合下的产物。随着摄影术的演变,照片的呈现形式从银版发展到胶片,却始终没有脱离物理性的载体。
现如今,数码相机的普及让照片成为一个个可供分享和浏览的数码文件,出现在参数各异的显示屏上。然而,专业鉴赏家和摄影师会告诉你,欣赏一幅照片的最佳途径,绝非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