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喜欢毛绒玩具“过家家”?
年轻人为何喜欢毛绒玩具“过家家”?
年轻人为什么热衷于购买毛绒玩具并体验"过家家"式的消费场景?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本文将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案例,结合心理学专家的观点,为您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最近,一个国外毛绒玩具品牌在上海开设的咖啡快闪店引发热议,入场资格甚至被炒到大几百。这种"过家家"式的消费体验为何如此吸引年轻人?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视觉中国供图
现象:毛绒玩具"过家家"风靡全球
在上海落地的毛绒玩具品牌风靡全球,在多个国家都推出过类似的快闪店,从网友们发布的视频可以看到,"互动打包服务"最有看点,不管是购买哪种毛绒玩具,工作人员都会以场景模拟的方式为消费者打包。
比如,在为"汉堡"等食品形状的毛绒玩具打包时,店员会模仿烹饪过程,包括"喷油"、试"油温"、整形、调味,甚至关火等步骤。
再比如,上海的这家快闪店,顾客购买"玉兰芋泥蛋糕"时,店员会煞有介事地拿起面包夹,并与顾客互动:"想要奶油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然后他会用蛋糕裱花器,为毛绒玩具添上里三层、外三层的虚拟"奶油"。
这种体验充满了疗愈与童真,但也有网友表示"看不懂"。有网友吐槽表示,这个品牌的玩偶大多售价数百元,可能是上海摊上最贵的"鸡蛋"、"爆米花"了,简直是在"割韭菜"。
记者了解到,该品牌凭借放飞想象力的设计和"过家家"式的互动打包体验出圈,备受当下的年轻人喜爱。截至目前,其趣味系列已有超过200个产品,包含植物、食物饮料、运动、物品和圣诞系列,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各类物品都能被其设计成玩偶。
国内案例:各地推出特色毛绒玩具
记者注意到,江苏本地也有类似的毛绒玩具"过家家"。昨天就有网友发布了一个在苏州博物馆购买文创时的视频,是最近刚上新的毛绒大闸蟹。
有顾客表示,要购买一只"大闸蟹",只见工作人员拿起网兜从下面捞出一网兜的大闸蟹玩具,顾客从中随机挑选一只。工作人员拿起看了一眼说:"母的哦。"并翻过毛绒大闸蟹的肚皮示意,然后称重量,再让顾客选择打包线的颜色,有红色和绿色两种。接着就开始打包了,工作人员煞有介事地捆扎了起来。
有网友看完视频开玩笑表示,"大钳子没有绑进去,谁拿夹谁"。据悉,这只大闸蟹玩具的售价为39元。
记者看到,评论区有上百条留言,有广东IP网友发图评论称,当地的"中山乳鸽"毛绒玩具要72元。记者看到,他所发图中,"中山乳鸽"玩具趴在切菜案板,也是过家家场景。
福建IP网友发布了"佛跳墙"毛绒玩具,还有网友发布了一把"麻辣烫"的毛绒玩具,等等。
心理专家分析:获得"安全感"是关键
"其实这些营销都是给在成年人提供情绪价值,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如今很多成年人很爱过儿童节,这是他们儿童心理学式消费的表现。"陈志林分析表示,这些毛绒玩具的手感跟家里养的一些宠物很像,对年轻人来说,它们一样是朋友是家人,会给他们带来治愈和慰藉。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需要有归属感和被爱的满足感,才能感觉到舒适。年轻人购买这类毛绒玩具和养宠物等行为的心理需求是非常类似的。
另外,陈志林认为,而"过家家"对于成年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获得"安全感"。从心理防御机制来看,"退行"作为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在成年人面临现实压力、挫折或焦虑时被触发,而"过家家"这种充满童年回忆的行为,为成年人提供了一个暂时逃离现实困境的心理空间。
正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所指出,当个体在现实中感受到无法承受的心理冲突时,会通过退行回到早期的发展阶段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例如,一个在工作中承受巨大压力的成年人,可能会通过玩过家家来回归到童年无忧无虑的状态,从而缓解内心的紧张。
在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方面,童年时期未得到充分满足的关爱、陪伴、认可等情感需求,在成年后也可能会通过"过家家"来寻求补偿。
陈志林分析表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基本情感需求如果在童年时期未被满足,会在成年后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在"过家家"的情境中,成年人可以创造一个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虚拟世界,弥补内心的缺失。同时,儿童时期强烈的探索与创造力在成年后被压抑,而"过家家"为成年人提供了一个释放这些被压抑需求的平台,让他们重新找回对世界的好奇与热情。
"总结来看,从对纯真和简单的向往角度分析,成人世界的复杂、竞争和压力使得人们渴望回归童年的纯真与快乐。"陈志林表示,这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状态的追求,是一种对现实的心理逃避。这种行为类似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中对纯真原型的向往,体现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简单美好生活的渴望。
建议:平衡"过家家"与现实生活
年轻人开始关照情绪,展开情绪自救,寻求各种方式的自我疗愈,值得肯定,但也需要指出的是,如今这类"过家家"甚至滋生出黄牛和溢价等现象,可见不少人沉迷其中。对此,陈志林也针对成年人沉迷"过家家"的现象给出了一些建议。
他认为,首先从认知上来看,要理解这一行为的心理根源,并接纳自己的需求。年轻人通过玩偶可以获得一些精神抚慰,促使了这类以情绪为主导的消费行为,虽然可以缓解暂时的、部分情绪和压力,但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年轻人。
其次,从行动上来说,年轻人想要真正缓解压力,释放身心,还是要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更有效的自我疗愈方式,平衡"过家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发掘并享受兴趣爱好、回归自然,到户外运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以满足情感需求,才能真正走出情绪纠缠和挟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