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气候行动周×BISFF:我们与未来的距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气候行动周×BISFF:我们与未来的距离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624626

气候变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威胁,而是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实质性影响。热浪、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以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都是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后果。能源转型中也存在公正问题,如山西这样的煤炭大省,煤炭产业的退出将对当地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BISFF2024积极响应由WWF发起的“中国气候行动周(CCAW)”倡议,在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本届影展特别策划了环境影像单元“未来伦理学”(Future Ethics),试图以影像为媒介,引导观众反思人类在生态网络中的角色和位置,探索共生的可能性。

不仅是气候变化问题,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等问题,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在聊人的伦理道德问题,关乎我们究竟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们在面对弱者时是不是仍然能发挥出我们的人性,这是对人性最大的考验。就像影片中所说的,“当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以后,就不能再假装不知道了”。

影像具有情感唤醒的作用。这组环境影像放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展示了气候变化、能源转型、野生动物保护等议题的复杂性,以及在应对这些挑战时需要考虑的多个维度。它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场行动中发挥作用。

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副所长滕飞指出,气候变化的影响是缓慢而持续的,我们可能处于“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从数据来看,70年代出生的人所经历的热浪是1860年出生人的6倍,而今天出生的婴儿终其一生所经历的热浪将是1860年出生人的36倍。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共同努力。目前全球每年的能源排放约为600亿吨,中国占140亿吨,超过全球排放的20%。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在30年内将化石能源从能源系统中完全剔除,转型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在转型过程中,公正转型问题日益凸显。例如,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煤炭产业占全省收入的30%-40%,而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煤炭产业必须退出能源系统,这将对当地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在转型过程中减少对相关社区、行业人群的不利影响,成为了一个新问题。

生物多样性保护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生柴子文长期从事鸟类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他指出,鸟类因无法识别玻璃上的反光或受到光线吸引,导致在飞行过程中撞击到玻璃而失去生命,这就是所谓的“鸟撞”现象。目前,他们正在建设防鸟撞行动网络,首先要了解中国鸟撞现象的发生规律,包括季节、月份、建筑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

柴子文认为,作为资源享受者,人们往往更关注和关心人类自身的问题,而忽视了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需求。然而,他认为总要有人为不能发声的、容易被忽略的自然环境做努力。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不断询问自己所做的事情具体意义,以及如何让更多人相信他们所做的事情有意义。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谭羚迪主要关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她指出,城市本身就是为人类而建造的地方,但在城市里的人也需要感受生物多样性,或者城市人也应该有接近其他动植物的权利。因此,他们在城市里做这项工作,例如对城市绿地或者城市的管理措施做一些微小的改变,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动植物在城市里有一些生存空间,这样城市人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动植物。

谭羚迪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缺乏确定的衡量指标、与环保行动的冲突等。然而,他们的工作正是为了帮助大家看到生产活动或行为与动植物消失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结语

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议题,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是否愿意牺牲当前的便利和舒适,为后代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宜居的世界?这是一个伦理选择问题,需要每个人认真思考和行动。

正如滕飞所说,“这不是企业要做的选择,而是每个公民都要做的选择。”从交通、居住到食品消费,每个人的选择都在影响着地球的未来。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为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