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轩辕非黄帝,神农非炎帝,澄清“五帝”历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轩辕非黄帝,神农非炎帝,澄清“五帝”历史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11/15/676822_1116836047.shtml

“五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关于“五帝”的具体所指以及他们的关系,历史上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五帝”的起源、演变及其相关争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概念。

传统观念中的正史以司马迁《史记》为首,《史记》又以《五帝本纪》开篇。
“三皇五帝”是我们习称的上古帝王。“三皇”在司马迁看来属于传说,因而没有正式列题。《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五帝”名单的多个版本:“五帝先后说”还是“五帝同期说”

正如《五帝本纪》篇末所述: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

《史记》中的“五帝”概念也并非司马迁首创,而是借鉴了《春秋左传》《国语》《世本》《大戴礼记》《孔子家语》等文献资料的说法。司马迁这里没有提及更为重要的《管子·封禅》。因为五帝就是从《封禅》“十二帝”中截取中间一段形成的。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很明显,十二帝中,如不计黄帝之前的四位帝王和舜之后的三位帝王,中间恰好就是“五帝”。

这里顺带说一下神农氏非炎帝这个话题。之前笔者有一篇关于“炎帝”的文章,主要是说通过对《五帝本纪》里神农氏和炎帝的解读,可以得到二者并非同一人的结论。《管子·封禅》“十二帝”中,神农氏列第三,炎帝列第四,显然不是同一人,这个证据更为直接。看来,《五帝本纪》里有关神农氏和炎帝的叙述,也是参考了《管子·封禅》这一篇的。司马迁之所以在文末赞文不言,大概由于当时尊儒风头正劲,而《管子》并非儒书,故而不提。

司马迁 画像

其实,对于“五帝”的解释,还有另外不同的版本。比如《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即以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为“五帝”。至于这二者谁先谁后,谁抄录了谁,历来聚讼不休。就目前学界的看法,应为《月令》在先,《十二纪》予以分割而分归十二月。孔安国《尚书序》以为“五帝”即少昊、颛顼、高辛、唐、虞。

显然,《五帝本纪》的这种观念是以黄帝为首的万世一系,其后的四帝都是黄帝的后世子孙,而炎帝、少昊、太暤等其他族系则被排除在外。所以,这种关于“五帝”的观念是纵向的,其实就是“黄帝族五帝”,可以称为“五帝先后说”。

明人所作 五帝像

这“五帝”在时代上长达千年左右,其实为帝者大概有三五十位,五帝不过是其中文治武功特出的“雄主”罢了,并非像司马迁说的他们真的前后相继。其实稍微考察,就会发现,他们的辈分是粗疏甚至混乱的。所以对于这种观念,客观一点要以传说来看待。

显然,司马迁忽略了另外一种说法,即以《逸周书·尝麦解》为代表的“五帝同期说”。即言黄帝、赤(炎)帝、蚩尤、少昊,另一帝或为颛顼(同时而稍晚,见《大荒东经》“少昊孺帝颛顼”)。

逸周书 ,其实就是周书、周史记,也没有逸,只是为了与《尚书·周书》区别而已

1972年发现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言黄帝胜东、南、西、北四方的青、赤、白、黑四帝,显然也反映了“五帝同期说”的观念。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 1972年发现

帝、上帝、天帝之起源

“帝”,殷商甲骨金文习见,会意字,以祭台之形作抽象动词会祭神,即“禘”之本字;亦作抽象名词,指权能广大的至上神,亦常称“上帝”,“上”亦可指“上帝”。商末开始称某些先王为“帝”,如帝甲、帝乙、帝丁,更出现了美称“文武帝”、“文武帝乙”。

“上帝”一词于传世周代经典文献如《诗经》、《周易》、《尚书》等书之中均常见。

周人建立“天”、“上天”的人格化、神格化观念,因而帝也被称为“天帝”甚至“天”,王称“天子”,不像殷商卜辞中用“上子”。

殷商甲骨文中的“天”指人头顶的“天灵盖”,并无抽象甚至人格化的涵义,当然没有“天帝”、“上天”这样的神格化概念。周代殷商遗民也继续沿用商代“上帝”的概念,但随着“天帝”、“上天”等概念的兴盛而日渐式微。

近代西方基督教传来,“上帝”被用来翻译基督教里创造世界的至上神。以致于当今社会很多人误认为“上帝”这个词是舶来品。其实这个词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只是到了明清甚至近代,这个词有了新的用法和义项而已。

殷商甲骨文 上帝 孟世凯《甲骨学辞典》72页

而周人之王无论生死从不称为“帝”,大不了死后“在帝左右”。

可见在周人的观念里,帝是地位尊崇的神灵。因而对于远古圣王,多以“帝”号。

秦继承了周故来的土地、人民及观念。秦人也认为先公去世升天之后“在帝左右”。

只是在夷灭诸侯及周王室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的功德盖过了三皇五帝,因而自称“始皇帝”。

“五帝”之祀或来自古蜀开明帝(三星堆)祭祀“五色帝”

关于古代帝王的祭祀传统,《史记》参考了大量前代文献,进行了追本溯源。其中关于祭祀“五色帝”的内容主要有,

《史记·封禅书》: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云。……

秦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

其后百余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以上关于秦国祭祀白帝、青帝、黄帝、炎帝的内容当出于《秦记》。直到刘邦入关才补足了祭祀黑帝,从而形成了汉代祭祀“五色帝”的完整习俗。

“五帝”、“五色帝”这两个概念均不见于殷商西周时期的甲骨金文材料。殷商西周时期,中央王朝及北方主要诸侯国都是不祭祀“五帝”或“五色帝”的。

对于“五色帝”的祭祀,最早开始于春秋初期的秦国。最早祭祀的倒不是“黄帝”,而是“白帝”。根据《左传》《山海经》等先秦文献我们知道,白帝就是少昊。

但是少昊当时活动于海岱地区,对应考古上的大汶口文化首领,不知何故成了西方之神。秦人最初也应在海岱地区,作为殷商的死党,在周灭商甚至周公东征“残奄”就是攻克秦人老巢商奄(曲阜,亦曾作过商都,商迁都秦族居此)之后,秦族被周人流放到了“西陲”,就是今甘肃陇南西汉水流域的礼县、西和县一带。必须注意的是,这里在西秦岭以南,属于长江流域。可见周人的想法就是,将秦族流放到秦岭以南长江流域这个偏僻蛮荒的犄角旮旯,限制其发展以示惩罚。

但是后来西周遭犬戎之祸,秦人东征勤王有功封侯,秦族从此越过了西秦岭而进入黄河流域。周王室东迁,关中故地荒废,理论上王室已经将这块伤心地赐予了秦国。秦人趁机向东发展,襄公伐戎至岐而死,继任的文公“逾陇”,开始正式进入关中平原。随后历代持续向东发展,后经商鞅变法而强大,开始对东方诸侯进行蚕食鲸吞,最终消灭六国及周王室,统一华夏。

秦统一 示意图

在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里,秦的位置最靠西,因而最初祭祀西方之神“白帝”,后来随着秦国的东移,有囊括四海、包举宇内的野心之后,开始祭祀东方的青帝(大概就是太暤)以及中土的黄帝及南方的炎帝。

战国邹衍大张五行说,到了秦代及楚汉相争之际,五行观念深入人心,刘邦进入关中之后,又在白、青、炎、黄四帝之后补齐了黑帝。五色帝祭祀才算齐备。

那么秦人祭祀“五色帝”尤其是白帝的缘由又是什么呢?

“五色帝”祭祀起源及其反映的历史事实与文化传统

文献中的线索来自蜀地古代地方志《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以及上古全国地图册及地方志汇编雏形《山海经》,考古上的证据就是成都平原上的三星堆及金沙遗址。

本号此前发布了关于“三星堆”即《山海经》开明的几篇专文,认为中原“五帝”观念可能来自古蜀(三星堆)祭祀“五色帝”的传统。

《山海经》全书有“五色帝”中的黄帝、白帝与炎帝,并未有青帝和黑帝。

《华阳国志·蜀志》言古蜀开明帝时期“始立宗庙,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帝也。”说明炎(赤)帝、黄帝等“五帝”之号及祭祀习俗发源于商周之际的三星堆古蜀国开明帝时期。周成王四年即公元前1039年的《逸周书·尝麦解》也反映了这样的观念。

秦襄、宣、灵公立畤祭祀白帝、青帝、黄帝,应该也是基于这种观念。

《左传》《国语》等书有载,田齐威王自命为黄帝之后(战国金文《陈后因齐敦铭》),至五行说大张,“五帝”观念遂深入人心。然而“五帝”者谁,中原文献各不相同。其根源或者就在于,这是来自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化祭祀传统。

前文已经说明司马迁所称“五帝”概念,最早应来自《管子·封禅》所言的“十二帝”中间的五位帝王。当然《管子》一书的创作时代比较复杂,一些篇目或许真是春秋时代的管仲本人所作,但是有些篇目明显是战国甚至秦代汉初后人所作。

如果《封禅》篇为春秋管仲时期作品,那么就是目前所知最早包含“五帝”的历史文献。

三星堆古蜀文化祭祀“五色帝”也并非没有来由,其文化开始时代与黄帝时代接近,尤其是古蜀营盘山遗址、宝墩文化及三星堆文化的重要源头马家窑文化(笔者认为与颛顼高度相关),亦与同期稍早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陕西杨官寨遗址有文化上的共通性,因而笔者认为“五帝”、“五色帝”时代即为考古反映的距今5300年前之际,这种观念与习俗是当时天下形势的记录与反映,并非虚构的想象、神话。

三星堆 部分 青铜头像

三星堆夸张的青铜人像造型,在5300年前的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即发现了风格十分相似的残陶人像,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而杨官寨遗址,笔者认为即炎帝之都邑。

陕西高陵杨官寨 大眼睛 残陶头像

陕西历史博物馆存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出土的大眼睛残陶人像

三星堆风格并非前无来者,而是有迹可循

“五色帝”的雕像(主)被蜀王开明帝祭祀,这些雕像应为木主,或许即考古发现的三星堆青铜人像,或许当时涂了颜色?总之是五个一组,需要考古发掘整理者留意。当然木主五帝像很可能当时已被烧毁。考古发现三星堆木箱灰烬有朱砂,或即木主神像(炎帝、赤帝)所涂。

至今仍存的川剧绝活“变脸”,应为“五色帝”祭祀传统在非物质文化领域的孑遗。

川剧变脸脸谱,是三星堆古蜀祭祀五色帝文化的孑遗

后来五行学说大行,五帝不仅与五色对应,还与五方、五季、五味、五谷、五牲等等概念形成对应系统。青帝则被认为在东方,《左传》言春秋时期东方的确有几个太暤后裔的小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太暤最初在东方。在东方的其实是少昊。古代部族的长途迁徙是十分常见的,夏、商、周、秦、楚,概莫能外。因而与五方对应之说明显有附会的成分,比如原本在东方的少暤甚至被安排到了西方。因此,对于这种说法不必拘泥。

“五帝”概念来自“五色帝”与独尊黄帝

综上,《史记·五帝本纪》所言“五帝”最早文献出处应为《管子·封禅》“十二帝”,将文献与考古发现结合来看,“五色帝”的祭祀传统应来自三星堆古蜀文化,是指黄帝与其同时代的另外四个雄主炎帝、少昊、蚩尤以及较早的太暤或较晚的颛顼之合称。

自从田齐自命为黄帝之后,黄帝的地位日渐凸显。五行五方之中,黄帝居中,在最尊位,因而有了“土德之瑞”。在农耕民族的基本认识中,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五行之中,金木水火皆在土上,土是最基本要素,因而“黄帝”成为最重要、最尊贵之古代帝王。

汉武帝尊儒之后,儒家主要宣扬周公、孔子的“周礼”观念,对于嫡亲血脉的重视与推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因而“五色帝”的概念就被“黄帝系五帝”取代。前文已述,其实是截取了《管子·封禅》“十二帝”的中间部分。

黄帝系“五帝”观念从《管子·封禅》发端,经过《世本》《大戴礼记》等书的宣扬传播,直到汉代中期司马迁作《史记·五帝本纪》,甚至到《汉书古今人表》予以最终确认,加之各朝各代官方的正式祭祀,遂成为正统观念,并成为影响2000多年的主流历史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不光要祭黄,还要搞清楚,轩辕并非黄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