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醋降血糖,科学证明有效
吃醋降血糖,科学证明有效
醋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不仅能够提升食物的风味,还被科学研究证实具有降低餐后血糖的功效。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醋降血糖的科学依据及其实际应用建议。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醋是厨房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醋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味觉上的享受,更有研究证实其还能降低餐后血糖。
《欧洲临床营养学杂志》曾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招募了12名参与者(10名女性,2名男性,均不吸烟,平均年龄为22.9岁,BMI为21.4±0.7kg/m^2)。旨在评估在相同的饮食条件(含有50g碳水化合物的白面包)下,饮用不同剂量的醋(相当于含1.08g、1.38g、1.68g乙酸的醋)对参与者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反应的影响。
研究发现醋与食物(白面包)同时摄入,能够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和胰岛素反应,并且增加参与者的饱腹感。同时还发现,醋(乙酸)的摄入量与血糖水平和胰岛素反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吃醋越多,餐后血糖降低越明显。
除此之外,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09年刊登的一篇Meta分析研究报告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在膳食中添加食用醋酸可以显著降低受试者的餐后血糖。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将醋和高血糖生成指数(GI)的食物搭配食用,对餐后血糖的控制效果更为明显。有研究将蒸马铃薯冷藏后配酸辣沙司(约含有1.68g乙酸的白醋)给13名健康受试者食用,发现餐后血糖反应和胰岛素反应分别显著降低了43%和31%。
也有研究者用鸡肉饭(GI为91)和面包圈(GI为96)分别搭配苹果醋(约含有1g乙酸)食用,发现11名健康受试者在1小时后,食物的血糖反应显著降低了50%和54%,同时胰岛素反应也显著下降。这说明醋在降低血糖反应的同时可以提升胰岛素敏感性。而且,所有研究中均未发现加入醋会造成低血糖现象。
醋为什么可以降血糖?
目前已确认醋中能够起到降血糖作用的关键成分是乙酸。醋与食物搭配能够降低食物的GI,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并且抑制某些与合成脂肪相关的酶的表达。因此,在餐前或餐中饮用食醋效果较好,空腹或餐后吃醋意义不大。有研究显示,醋的食用量可能是血糖调控效果的关键,有效量大约为30ml(6%乙酸浓度,约为中国老陈醋的乙酸浓度)左右。
不是所有的醋都能降血糖
市面上的醋种类繁多,常见的就有白醋、老陈醋、苹果醋等。很多糖友一听说喝醋可以降血糖,就不管不顾地随便买自己喜欢的醋回来喝,苹果醋尤为受人喜爱,其实这是不对的。
醋然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但是糖友在选择醋的种类时也是有讲究的,否则醋很难发挥出其作用。
上我们提到,醋酸可以抑制肠道中的双糖酶,减少葡萄糖的分解,所以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醋酸,因此糖友喝的醋至少要含5%的醋酸才有效果。
反观市上的苹果醋,不仅含醋量不达标,而且为了口感,还添加了不少糖。此外,碳酸气体还会损伤胰腺细胞。所以哪怕是标明“无糖”的苹果醋,糖友也是不适合多喝的。
所以在的选择上,糖友应选择白醋、老陈醋等含醋量较高的醋来食用。
此外醋也不是所有糖友都适合喝的。
通过喝醋来血糖,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胃部健康、胃酸过少、胃胀胃堵的肥胖者,或者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的糖友们。
但是对于那些有消化性溃疡,或正在服碳酸氢钠、胃舒平等碱性药,又或者对醋过敏,甚至有低血压病史的糖友们来说,喝醋并不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甚至可能会引发其他的不适。
因此,糖友喝醋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来,不宜盲目食用。
醋与食物搭配食用能够降低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于餐后血糖的调节有一定作用。但需要强调的是醋并不能代替药品,对于血糖的调节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醋的种类繁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款。有效控制血糖,除了管住嘴,迈开腿,研究结果告诉我们,还可以喝点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