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发现肠道息肉,离癌有多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发现肠道息肉,离癌有多远?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519633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新发病例数在实体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而肠道息肉是结直肠癌的重要预警信号,及时发现和处理息肉可以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肠道息肉的相关知识,帮助您把握干预的黄金窗口期,降低患癌风险。

关注:肠道息肉的无声警报

肠息肉是突出于肠道黏膜表面的上皮组织,受到生活、环境、遗传因素等多个因素综合影响。肠息肉一般多发于结肠、直肠,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数目不等,少者仅1个,多者可达数百甚至布满肠道。出现以下症状,往往要警惕:

  • 排便习惯改变:持续两周以上的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尤其伴随腹部隐痛或胀气,需警惕肠道占位性病变。
  • 便血或黑便:鲜红色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出现黑便,需与痔疮区分——痔疮出血多为便后滴血,而息肉出血常与粪便混合。
  • 黏液便与里急后重:排便时带有果冻状黏液,或频繁出现排便不尽感,可能是息肉刺激肠壁所致。

警惕:肠道息肉与肠癌可能的恶性转化

临床数据显示,约80%-95%的结直肠癌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但并非所有息肉都会癌变:

  • 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最高,直径**>1cm的腺瘤癌变率约5%>2cm则升至35%。从息肉发展为癌症通常需5-15**年,称为“黄金干预窗口期”。
  • 增生性/炎性息肉:多属良性,癌变风险低于1%,但需定期监测。
  • 家族遗传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若不治疗,癌变风险近100%,需早期干预。

预防:构建肠道健康的三级预防体系

一级预防

  • 膳食优化:鼓励摄入膳食纤维(如燕麦、豆类),减少红肉摄入。增加富含钙(乳制品)、叶酸(深绿蔬菜)、维生素D(深海鱼)的食物。
  • 代谢管理:BMI控制在18.5-23.9,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每周定期中等强度运动可降低肠癌风险。
  • 戒断高危行为:控制抽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肠道息肉/肿瘤的发生率。

二级预防

  • 肠镜筛查:40岁起建议首次检查,高危人群(家族史、炎症性肠病)提前至30岁。无异常者每5-10年复查,发现息肉则按医嘱缩短周期。
  • 便潜血检测:每年1次免疫法检测,灵敏度达70%-80%,但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病变。
  • 新兴技术:粪便DNA检测等新兴技术被研究可以提高进展期腺瘤检出率,适合肠镜禁忌人群。

三级预防

息肉摘除术后的长期管理,由于肠息肉的发生受到生活、环境、遗传因素等多个因素综合影响,切除息肉后依然存在复发的风险,因此仍需按医嘱定期复查。

治疗:肠道息肉的治疗决策

临床工作中一般会根据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小息肉一般在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直径较大的息肉或者数目较多,则先行局部活检以病理检查,根据病理检查决定后续治疗。

  • 腺瘤性息肉则需积极内镜下切除;
  • 增生性息肉若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
  • 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
  • 若腺瘤发生癌变,则需医生根据腺瘤恶变浸润深度、有无侵犯小血管和淋巴管、分化程度、切缘有无残留决定是否需要追加外科手术。

肠道息肉是肠道健康的“黄灯预警”,通过识别早期信号、科学干预和系统预防,可有效阻断“息肉-癌变”链条。建议公众建立“20-40-60”健康意识:20岁关注肠道症状,40岁启动筛查,60岁强化监测,让肠癌防治关口前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