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汉阳龟山与历史文献中"大别山"关系考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汉阳龟山与历史文献中"大别山"关系考辨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0/06/75289919_1146417036.shtml

导读:长江北岸的龟山,静卧在汉水与长江交汇处,如同天地间一枚青铜镇纸,压住了江汉平原的万顷波涛。这座海拔仅90米的小山,却在《尚书·禹贡》中被冠以"大别"之名,与横亘鄂豫皖三省的大别山脉产生跨越千年的认知纠缠。本文将拨开历史尘埃,解开这桩持续两千余年的"地理悬案"。

禹贡迷踪:经典文献中的"大别"疑云

《尚书·禹贡》"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的记载,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了后世学者考辨的涟漪。东汉郑玄在《尚书注》中坚称:"大别在庐江安丰县",将这座传说中的名山定位于今鄂豫交界的丛山之中。而三国时期杜预在《春秋释例》中提出新解:"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陂,南与江合",首次将大别与汉水入江处的地理特征相联系。

这种认知分歧在唐代形成鲜明对照——《元和郡县图志》既载安州(今湖北安陆)有大别山,又称"鲁山在汉阳县东北一百步,一名大别山",形成"一名而二山"的矛盾景观。

北宋文人的实地考察为这场论争注入新证。苏轼谪居黄州时,曾驾舟溯江探访禹迹,在《书禹贡大别山》中写道:"今江汉合流处有山突兀,临江石壁镌'大别'二字,字径三尺,风雨剥蚀犹存。"陆游《入蜀记》更细致描述:"舟过鲁山,见临江禹庙,峭壁如削,舟人指为古大别山。"

这些亲历者的记载,使得南宋朱熹在《楚辞辩证》中做出论断:"今汉阳军城之东北有山,名曰大别,下有神禹庙及禹功矶,盖汉水入江之地。"至此,龟山作为禹贡大别的说法在学界占据主流。

名实嬗变:从鲁山到龟山的地标重构

三国时期的军事活动重塑了这座江畔孤峰的身份认知。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城夏口,依鲁山为固"(《三国志·吴主传》),首次在正史中确立了"鲁山"之名。郦道元《水经注》详述其形胜:"江水东径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但民间早已酝酿着新的意象——江夏太守陆凯在《与弟云书》中透露:"士卒戏谓鲁山形如伏龟,每值雾起,恍若神物负城。"这可能是"龟山"别称的最早文字记载。

唐代诗人的生花妙笔加速了名称演变。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千古绝唱,使对岸的鲁山成为文人必游之地。李白在此留下"龟山寒影碧参差"的诗句,首次将"龟山"之名载入文学史册。宋初乐史编纂《太平寰宇记》时,记录了这种民间话语对官方命名的反噬:"鲁山一名大别山,俗谓之龟山。"至明代《寰宇通志》,官方最终妥协:"汉阳县东北有龟山,即古大别山也。"万历年间的《汉阳府志》更直言:"龟山旧名大别,今土人唯称龟山。"

地理认知的错位:大别山脉的"分身术"

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变迁加剧了命名混乱。《南齐书·州郡志》载:"司州领义阳郡,郡境有大别山。"此时的司州辖境北扩至今河南信阳,地方官员将桐柏山余脉命名为大别山。唐代李泰在《括地志》中试图调和矛盾:"大别山在汉阳郡汉阳县,安州应山县亦有小别山。"这种"大小有别"的解释体系,实为缓解行政区域扩张带来的地理认知冲突。

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揭示了命名传播的深层机制:"自麻城至黄安,群峰绵亘,土人统称大别。及至汉阳,见临江一山孤峙,亦袭大别之名。"这种"近江者得大名"的现象,源于长江航运带来的信息优势——商旅舟楫但见龟山扼守江汉之会,遂将《禹贡》中的神圣之名赋予此山,而真正的山脉本体反被遗忘在深闺。

文化象征的生成:从地理实体到精神图腾

禹王遗迹的层累建构了龟山的神圣性。北宋赵明诚《金石录》记载:"汉阳大别山麓有禹柏,相传禹王手植。"南宋诗人陆游亲眼所见:"古柏夭矫如龙,铁干霜皮,洵千岁物也。"(《入蜀记》)元代揭傒斯在《大别山禹庙碑》中渲染:"山根插入江心,禹迹凿痕宛然。"这些文化叠加使龟山超越地理实体,成为治水精神的物化象征。

军事记忆与文人题咏交织出新的文化意象。岳飞屯兵鄂州时,在龟山临江石壁题刻"精忠冲日月,义气贯乾坤"。明代文人袁中道夜泊龟山,写下"星斗阑干山影瘦,江声日夜走蛟龙"的佳句。清初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总结:"大别山临江而立,实为荆鄂咽喉。"这些文化实践不断重塑龟山的内涵,使其从自然山体升华为承载集体记忆的精神图腾。

现代转型:科学勘验与民间叙事的碰撞

晚清西方地理学的传入解构了传统认知。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中明确指出:"汉口对岸的所谓大别山,实为古生代石英砂岩构成的孤立残丘,与皖西山脉无地质关联。"张之洞主持编纂的《湖北通志》采取折中方案:"古大别在汉阳,今大别在皖豫间,名同而实异。"这种"两名并存"的策略,既尊重历史传统,又接纳科学发现。

民间传说却顽强延续着古老记忆。20世纪30年代《汉阳风土记》收录的"神龟镇水"故事,将龟山形成归因于大禹治水时降服的巨龟。当代龟山电视塔的设计灵感,仍取自"龟蛇锁大江"的民间意象。这种文化基因的延续证明:当科学解释消解地理谜题时,集体记忆仍能通过叙事保持文化景观的活力。

结论

龟山与大别山的千年纠葛,实为中国地理认知演进史的缩影。从《禹贡》文本的阐释歧义到民间俗称的官方认可,从军事要塞的功能强化到文化象征的意义叠加,这座江畔孤峰见证了中国人理解与塑造理空间的多重路径。

现代地理学虽已厘清其与皖西大别山的地质区隔,但文化意义上的"大别"身份早已融入龟山的基因密码。这种名实关系的动态平衡提示我们:地理命名既是科学认知的载体,更是文化记忆的容器。当游客驻足龟山电视塔俯瞰两江交汇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地理的奇观,更是两千年文明层累造就的文化景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