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国宝故事: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的传奇300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国宝故事: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的传奇300年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19/16/11222586_1134486149.shtml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不仅是该馆最著名的展品之一,更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这件被誉为“登峰造极”的粉彩官窑瓶类器物,历经300年沧桑,从景德镇官窑走出,流落海外,最终在2002年以4150万港元的天价回归祖国,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高39.5厘米,口径10.0厘米,足径12.3厘米,腹径18.5厘米。瓶身呈橄榄形,长颈,溜肩,鼓腹,撇足。瓶身以粉彩装饰,硕大饱满的桃果令人垂涎欲滴,蝙蝠如粉蝶展翅翻飞,寓意吉祥长寿。其制作工艺精湛,代表了整个清代粉彩的最高技艺。

粉彩,又称"洋彩",是釉上彩新品种,始创于康熙年间。其特殊之处在于烧好的素胎上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上。由于砷的乳浊作用,与各色釉相结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粉红、绿彩变粉绿、黄彩变浅黄……给人一种粉润柔和之感。

橄榄瓶为清代流行器形,其造型丰满秀挺,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轻巧灵动而又不失稳重,兼具梅瓶、玉壶春之特征于一身,有素身与瓜棱式之分。橄榄瓶始烧于何时尚不明确,但于雍正、乾隆时期最为常见,属陈设用瓷。

此瓶釉色纯白匀净,釉层肥腴莹润,以粉彩蝠桃纹装饰,桃枝遒劲盘亘,枝头硕桃累累,结果八枚,枝梢点缀或粉或白的桃花。树叶阴阳向背,叶片纤细柔和,多转折卷曲,枝干穿插交错,虚实得当,疏密有致。叶片、枝干和圆形桃果看似随意组合,实则匠心独具,点、线、面相互穿插交错,画面构思巧妙,耐人寻味。枝叶间饰两只瑞蝠,展翅翻飞,在绿叶的衬托下,极富生趣,一幅丰收喜庆的场景跃入眼帘。"蝠"是"福"之谐音,而桃则是象征"寿"之图案,合之寓意"福寿双全"。雍正朝万寿节用瓷多绘有如福、葫芦、寿桃、松鹤等含祝寿寓意的题材纹饰,故有推测此瓶是为帝后祝寿之用。

曲折的诞生经历

相传,清雍正十二年春季的一天,江西省景德镇内格外热闹,因为这一天是往宫里送瓷器样品的日子,送入宫的这些样品,将决定官窑未来一年的烧制品种。窑工们将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小心翼翼地放进箱内,旁边有人不断报出瓷名:"青花烛台1件,各色瓷碗27件,小碟6件,花瓶5件……"当时的督陶官唐英坐在一旁若有所思地看着这一切,眉头紧锁,表情凝重。点装完毕,唐英突然站起身来,打开箱子,抄起里面的一件瓷瓶就摔在地上。

唐英此举自有深意。原来,这一年的宫廷用瓷为雍正皇帝钦点,在此之前,皇帝特意下旨,命唐英烧造一批新颖的粉彩瓷器。烧制瓷器非一日之功,要烧出有新意的瓷器更非易事。唐英对这些唱"重头戏"的瓷瓶并不满意,怎么看都觉得有点儿别扭。

流落海外的传奇经历

2002年之前,这件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一直在美国奥格登·里德(Ogden Rogers Reid)家族中流传。奥格登·里德,美国名人,曾任美国参议员,出使美国驻以色列大使,亦曾经是《先锋论坛报》的出版人兼总编辑。里德家世显赫,他的外祖父韦罗·里德是美国共和党的创始人之一,一生从事新闻杂志及外交官生涯。他的外祖母伊丽莎白·米尔斯是加利福尼亚一位富翁的女儿,曾参与美国红十字会的组建。他的母亲海伦·罗杰斯·里德是巴纳德大学董事会主席、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理事,20世纪30年代纽约著名的妇女参政的倡导者,也是蒋介石及夫人宋氏家族的挚友。据奥格登回忆,这件珍品是在他母亲家族的纽约豪宅中被发现的。他幼年时曾见过几次,也曾惊叹于它的精巧与雅致,但从不知道它有如此高的价值。在那个年代,美国人喜欢把花瓶底部钻个洞,改装成灯座,这件稀世珍宝也曾一度作为灯座,放置在客厅的茶几之上,为增强其稳重性,瓶内还加入了他家后花园伴着狗粪的沙泥,长达40年之久。庆幸的是瓷瓶的底部并未打洞,否则完整性将大打折扣,价值也将一落千丈。

关于此瓶是如何进入奥格登·里德家族的,目前的说法有两种:一是由其祖父母在上世纪20年代以前从英国带返美国;二是二战期间宋美龄访美时赠与奥格登·里德之母海伦女士。这两种说法皆源自里德家族,均没有确切的资料予以证实。时至今日,无法考证。

从拍卖到捐赠

2002年,这件橄榄瓶出现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的目录之中,顿时引发了市场的巨大兴趣。拍卖会前夕,一架从英国飞往中国香港的大型客机上,一位中年女士正在翻阅当天的香港报纸,一则新闻吸引住了她——绝世珍品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将于苏富比进行拍卖。几天之后,来自全世界的文物爱好者齐聚香港苏富比,其中就包括这位中年女士张永珍。

张永珍出生于上海,19岁定居香港。但对于上海,张永珍总有着剪不断的情愫。时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的汪庆正也曾在现场参与竞拍,未果后常在不同场合的讲演上多次表示,博物馆资金有限,未能竞价得到这一珍贵的粉彩瓶,十分惋惜。汪庆正没有料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她深知这件器物的价值,并暗下决心要拿下它。虽然二哥张宗宪在拍卖前一再提醒她,若叫价太高就别买了,顶多追到1800万,也算为咱中国瓷器捧个场,再多就不值了。张永珍则不考虑那么多,"只要喜欢,多贵也值",张永珍事后表示,"拍卖时没想过设上限,没有想过价钱,没有想过不要。" 之后的事实证明,张宗宪先生对橄榄瓶的估价显然过于保守。

拍卖当日,激烈的竞拍开始后,现场的气氛极其热烈,拍卖师很快喊到"第532号拍品,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起拍价900万港元。"竞投者们此起彼伏地争相举牌,简直到了目不暇接的程度。价格很快飙升到2000万,2300万,2400万,2500万……每次张永珍出价,总会有其他买家立即举牌高出她100万,一来二去,拍品的价格很快升到了3300万。此时张永珍开始心跳加速,这个价格已经远远高于她的预计,但她并未放弃,最终还是以加佣金4150万港币的天价竞得此瓶,并创下了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最高记录,成为轰动海内外的艺术新闻。

2004年2月14日,上海博物馆为张永珍博士举办了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的捐赠仪式。来自中央机关、上海市委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有关领导,与海内外陶瓷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其他嘉宾,三百余人汇聚一堂捐赠仪式上,张永珍女士以中英双语致辞,她说道:'花瓶终于又回到了中国人手里,真的好开心。不想让这独一无二、具有历史传奇的稀有珍品再次流到国外,所以我今天把它捐赠给国家。'话至此处,全场沸腾,掌声久久不绝。

汪庆正与香港张永珍女士

汪正庆回忆道:“我手捧宝瓶左看右看爱不释手,连说'跟做梦一样’。张永珍见状就让我拿走,我拿了宝瓶后,说要写一个收据,但她家里竟然找不到一张白纸。张永珍说,收据不收据无所谓,要什么收条呀,也不知被我随手搁哪了。你们总不会把宝瓶抱回自己家里去吧?你们都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信得过,以后再补吧。但是我说不行,拿了东西总要留下凭证。最后,找到一张一面写有字的字条,在其另一面写下了收据。生怕张永珍时间长了'反悔’,我叫许处长立刻将宝瓶包起来就走,直奔机场,但是没有买到公务舱票,只能忐忑不安地抱着价值4000多万港币的宝瓶在经济舱里将就。”

香港张永珍女士(左一)与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汪庆正先生鉴赏她捐赠上海博物馆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汪公赠送的图书

后来张永珍想捐出这只粉彩橄榄瓶时,征询哥哥意见,张宗宪的建议就是捐给上海博物馆。除了跟上海博物馆的交情之外,他的考虑也很周全:一来上海是他们出生之地,有感情;二来在张宗宪的观念中,捐献文物就像嫁女儿,一定得找个好人家,上海人做事周到体面,对得住这样一件善举。

2003 年国庆节刚过,汪庆正就接到张宗宪电话,说张永珍有意捐赠。当天夜里,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陈燮君就得到了这个消息,三天后他在上海南伶酒家专门宴请张宗宪,请他转致上海博物馆对张永珍的谢意。10 月28 日下午,在汪庆正和流散文物处处长许勇翔赴港登门拜访张永珍的两天之后,他们在张永珍家中完成了这件天价文物的捐赠交接。当晚,汪庆正和许勇翔二人带着珍贵的雍正粉彩瓶自香港返回上海。深夜23 点,将其顺利入库上海博物馆。如今的它在展厅里迎接着八方来客,在世人面前绽放光彩,从此不再飘零。

这件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从景德镇官窑走出,历经300年沧桑,见证了中国陶瓷艺术的辉煌,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如今,它静静地矗立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中,向世人诉说着那段传奇的历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