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话母城】渝中吊脚楼
【书话母城】渝中吊脚楼
吊脚楼作为重庆渝中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4000多年前的巴人部落到现代的洪崖洞景区,吊脚楼见证了重庆城市的发展变迁,成为了巴渝文化的“活化石”。
巴楚文化的“活化石”——渝中的吊脚楼
吊脚楼的存在历史差不多和重庆地区的人类活动同样古老。重庆人古称巴人,4000多年前就在三峡地区生活并形成了自己的部落。商末周初,巴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一度以重庆渝中半岛为国都。直到战国时代后期,巴国被秦国兼并之后很长一段时期,这个地区都被称为巴地。巴地多山,吊脚楼即是巴人最寻常的居所。吊脚楼,也叫“吊楼”、“吊角楼”。或称为“干栏”、“转角楼”。是半干栏式建筑,房屋一部分悬空,几根竹木柱子支撑,楼下空旷,楼上一般都设“走廊”、“楼台”等,特型各异,饶有风采。
唐代诗人元稹《酬乐天》写道:“平地才应一顷余,阁栏头大似巢居。”元稹自注:“巴人多在山坡架木为居。自号阁栏头也。”阁栏就是干栏,也就是吊脚楼。可见直到唐代,巴人和吊脚楼民居仍是中国北方文化人认识巴渝民众的两个关键词。
历史上的重庆城,即今天的渝中区两江沿岸,曾经是吊脚楼大量集中之地。
现代吊脚楼建筑群——洪崖洞
在重庆渝中区的临江门与千厮门之间,曾有一座洪崖门。门下方靠右有个洪崖洞,此洞至今尚存。古时,从沧白路下至嘉陵江边这一带坡地上,岩壁巍峨,树木葱茏,吊脚楼依山临水而建,极富巴渝风情。这里曾是巴渝十二景之一“红崖滴翠”。但在抗战时期,这里遭到极大的破坏,再也不复往日的盛景。
然而,直辖后的新重庆,对这片曾经记录了山城历史变迁的地区,给予了高度重视。 洪崖洞地处重庆主城繁华地段,原本地域狭窄,悬崖陡峭,很难加以开发利用。但重庆建筑业界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大量吸纳吊脚楼建筑元素,建起一条有别于川西、江南和北方古建筑样式的“现代吊脚楼一条街”,形成了巴渝现代山地仿古建筑风格。
新的洪崖洞景观享誉世界,这里高矮层叠、此彼错落、悬架吊柱、倒影楼台的吊脚楼人文景观惊艳了世人,吊脚楼也成了山城重庆的文化符号之一。
相关图书推荐:
《文化渝中》
《巴渝风情》
《母城渝中》
推文文字来源:图书《文化渝中》/《巴渝风情》/《母城渝中》
图片来源:来自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