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大屋:澳门历史城区中的中西合璧建筑典范
郑家大屋:澳门历史城区中的中西合璧建筑典范
郑家大屋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风顺堂区龙头左巷10号,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实业家、慈善家郑观应的故居,大屋由其父郑文瑞所建,其建筑年份可追溯至清同治八年(1869)。郑家大屋是澳门中西方风格结合建筑的典型代表。郑观应在此编写的《盛世危言》对包括光绪皇帝、孙中山、毛泽东等近代各阶层人士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2005年7月15日,郑家大屋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郑家大屋
郑家大屋由郑观应的父亲郑文瑞始建,时间不晚于清同治八年(1869)。大屋历经多次建设,形成一座坐东南而朝西北,整体建筑群沿妈阁街修建的大型建筑群。22世纪20年代起,由于郑家后人散居各地,大屋部分空间开始被分租出去,后被部分售卖遭到拆除。现存建筑群占地约4000平方米,东西向纵深达120米,由东至西依次为大门、辅助房区、花园、二门及由两座岭南传统院落式建筑组成之主房区。
郑家大屋的大门
郑家大屋的第一座建筑是大门,大门为三开间一进深的两层双坡顶建筑。它与主建筑群分离,宅门入口墙身自檐口往内凹,上层开有窗户、下层为入口大门,檐壁上有中式壁画,为典型传统中式风格,门廊内墙身上设有神龛,而天花则是西式泥塑图案装饰。入口内部右侧墙上设置了一个简单的灰塑门官,以简朴为主,衬托建筑恢弘大气的格调。
大门背面
灰塑门官
门楼背面墙身中部的灰塑由多个不同故事和题材的灰塑组成,包括“鲤跃龙门”、“封侯”、“富贵吉祥”及“年年有馀”等。整幅灰塑长约15米。门楼一楼外墙上还有一副灰塑对联及琉璃通花漏窗:“驻马客欣榕荫古,步蟾人赏桂香浓”,横批“留月”。
门楼灰塑局部
琉璃花窗及对联
门楼后与院落围墙形成一道屏风墙,起到了风水上挡煞的作用。围墙设置月门一道,作为沟通内宅的通道。月门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已被清拆,现有建筑是利用部分残存石构件复建的。
月门
进入月门是一条长廊道,因郑家父子都有官职,宅邸内设有二门,访客前来拜访主人时,在二门前的廊道下轿或下马,才步入宅院中。而轿夫及随从等都在外面等候,故此廊道又称为轿道。轿道尽头是大宅的二门。门楼的琉璃花窗、对联、月门、二门都与轿道在同一轴线上,层层框景,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轿道
轿道一侧为青砖墙,上有多扇琉璃花窗;另一侧是仆人房,为一层,硬山顶,局部平顶,作为主人房的露台。
二门
二门是宅邸前的最后一进大门。二门檐下悬挂“荣禄第”木匾。郑观应之父郑文瑞因乐善好施,多次受清廷表彰,封荣禄大夫,故称“荣禄第”。门内悬挂有“崇德厚施”匾额,上款“太子少保兵部侍郎山西巡抚一等威毅伯曾国荃”,下款“诰封荣禄大夫郑文瑞敬”。
“崇德厚施”匾(复制品)
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大旱,郑观应受父命办筹赈公所,赈济山西灾荒,山西巡抚曾国荃(曾国藩之弟)为感谢郑家在救灾中作出的贡献,赠送此匾。悬挂在门内的匾额是复制品,原件存于大屋一侧的纪念馆中。
“崇德厚施”匾(原件)
二门北侧设有小门,可通往文昌厅。文昌厅主要为郑氏族人读书的所在,厅堂外廊设圆形月门通向大花园。月门两侧有灰塑对联,上联为“现阴阳而合□”,下联为“借楼阁以撑天”,上联最后一字已缺失,不得而知;横批上为“琴棋书画”主题的灰塑,可见主人对子弟的期望。
文昌厅月门
月门外挨着房子建有一亭,其设计亦中亦西,应是后期添建或改建的建筑。亭外是大花园,昔日模样已不得而知,但在清理花园时,发现其铺地为不规则的小麻石,与澳门早期街道的“石仔路”铺地类同。
文昌厅外亭子
大花园
穿过二门,是郑家主人居住的房屋,屋前为一片石铺庭院,院落正中设石板凳,供郑家族人休憩之用,由此可见此处是郑氏族人主要的室外活动空间。
石铺庭院
二门内南侧有一座方形内院。内院平面呈“回”字形,由一条L形回廊及两座房屋的外墙围合而成,中间设一座小花园,虚实相衬,甚有韵味。
方形内院
回廊为两层高,下层开敞,设中式月门及葫芦窗洞,柱子则具有西式柱帽及柱础;上层设有连续的排窗,分两层,其下为支摘式木百叶窗,其上则为固定的贝壳窗。这样的设计组合令此内院具有东南亚院落特色。
二层回廊
馀庆堂为两进三间凹门斗的建筑,只有前后厅,是郑氏家族主屋。入口是传统的岭南式凹门斗做法:檐下墙壁有彩绘;门口设有吊脚门、趟拢门及板门。门口挂有“通奉第”牌匾,两侧对联分别是“前临镜海”和“后枕莲峰”。“通奉第”是因郑文瑞曾获赠通奉大夫的封号,对联则表明大屋的风水格局:面朝海湾,背靠西望洋山,体现了风水中背山面水的要求。
通奉第
通奉第大门
两厅之间设天井,以便通风采光。后厅不设门扇,直接向天井敞开。前厅为生活空间,设活动门扇,可因应功能需要而拆卸,灵活处理。厅堂设有假天花,上有澳门常见的疏气孔,而天花上的西式灰塑花饰则体现了此建筑中西文化结合的特征。大厅采用抬梁式木架与两侧承重山墙的混合结构构筑,因而空间宽敞。
一层前厅
一层前厅次间
一层后厅
天井
二层楼板为满铺木梁结构,面铺两层黏土大阶砖,为澳门少见。二层主厅名为“馀庆堂”,开设宽大的落地窗户,厅内四条木柱上挂有楹联,分别书写郑家的处世训言;横樑上则挂有“馀庆”牌匾。“馀庆”是郑观应之父郑文瑞之堂号,取《易传》“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之意。大厅前后墙头上有彩绘。二楼后厅长案后有一幅由十二扇屏风组成的折线形寿屏,其雕刻工艺在郑家大屋现存木雕装饰中最为讲究。
馀庆堂
“馀庆”匾
馀庆堂后厅
积善堂建筑格局和馀庆堂主建筑类似,都是二进三间,但装饰较少。二楼大厅为郑观应之弟于同治十一年(1872)所建,其厅堂比馀庆堂大厅小,两侧为房间。据说郑家有后人一直居住在此,负责大屋收租及管理事务。
积善堂一层前厅
积善堂一层后厅
积善堂二层前厅
积善堂二层后厅
积善堂西侧建有后门楼,高两层,一层开木板门,上层开窗。窗户两侧有“四壁山环水绕,一帘月影花香”,窗上有“日月光华”额,因此此楼也被称为日月光华楼。
后门楼
后门楼二层
郑家大屋建筑群以岭南建筑风格为主,具有广东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并受外来文化影响吸收了许多西方特色,可谓是中西方风格结合建筑的典型代表。既体现了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也有选择地吸收西方的建筑文化及技术,形成有别于岭南地区的澳门民居的独有特色。
郑氏家族于郑家大屋内合影(前排右四为郑观应)
郑家大屋的主人,即包括郑观应在内的郑氏家族在近代中国的贡献与影响为建筑群增添了厚重的历史价值与情感价值。郑观应(1842-1922),本名官应,字正翔。咸丰八年(1858)到上海学商,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他和唐廷枢、徐润、席正甫并称为晚清“四大买办”。其所投入心血建立的轮船招商局(今招商局集团)至今仍是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
郑家大屋书房
光绪十二年(1886),郑观应在郑家大屋编辑《盛世危言》。光绪三十三年(1907),郑观应在郑家大屋整理编辑《盛世危言后篇》。在这部巨著中,郑观应清醒认识到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提出“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他还针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时人称此书为“医国之灵枢金匮”。《盛世危言》及其后续著作影响了清末民初一大批开明官吏、民主革命者、思想家、教育家,推动了中国乃至东亚其他国家的近代化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