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教育角度看《中庸》与《学记》的融通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教育角度看《中庸》与《学记》的融通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26/20/7522587_1140493195.shtml

中庸蕴大义,学记亦精微。情理兼并举,教化两相随。修身齐家国,立德树人基。古今皆适用,智慧结新蕾。

最近断断续续读了《中庸》,还听“茶道酒舍”快手号讲了一些重要的章节(比如行远章、问政章、无忧章等),不断地感悟其中的大义。之前学了《学记》后,现在读一本高时良译注的旧书《学记》,这本书通过逐章的讲解,逐字的辨析,确实收益不少。

再把《中庸》与《学记》联系起来读,对其中涉及到教育的内容进行感兴趣,于是做了有心人,作了一些融通性的理解与感悟,有了一些“断章取义”式的感悟,为促进自己不断学习,就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分享、交流,欢迎大家来批评、指正。

顺便说一句,我不是古文专家,也不是教育史专家,只是凭着自己作为一个老教师对中国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喜欢,以及对教育的执着信念,才写了一丝感想体会,如此而已。

教育哲学的深刻契合

《中庸》精髓摘录

原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翻译: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尚未表现出来时,内心保持一种平和的状态,这称之为“中”;情感一旦表现出来,又能都合乎节度,不偏不倚,这称之为“和”。

本句阐释:此句深刻揭示了情感管理的艺术,即在情感未显露时维持内心的平衡与宁静(中),在情感自然流露时又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和),这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也是人生修行的至高境界,在教育领域同样适用,意指教育者应培养学生情绪自控与适度表达的能力。

《学记》智慧展现

原句:“禁于未发之为豫,当其可之谓时。”

翻译:在不良行为或问题尚未萌芽之前就加以防范,这叫做预防;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

对比辨析:《学记》中的这句话深刻体现了教育中的预见性和适时性原则。它与《中庸》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未发”状态的把握与处理。然而,《学记》更侧重于将这一理念应用于教育实践,强调教育者应具备高度的预见性,在问题出现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同时,还要准确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做到因材施教,适时引导。这不仅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的平衡与和谐,更强调了教育者的智慧与策略,旨在通过预防与适时干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教育品性的相通之处

《中庸》原句: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翻译:真诚是宇宙自然的法则,追求真诚则是人类行为的法则。

阐释:这句话强调了真诚作为宇宙间至高无上的法则,对于人类而言,追求真诚、秉持诚信是人生的根本道路。在教育领域,真诚不仅是教育者应有的品质,更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石。教育者需以身作则,用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进而培养出真诚待人的学生。

《学记》对应:

原句:“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翻译:教师庄重威严,然后他所传授的道理才会受到尊重;道理受到尊重,然后人们才会知道敬重学习。

对比辨析:《学记》中的这句话虽未直接提及“真诚”二字,但其强调的“师严”与“道尊”实际上蕴含了对教师真诚与诚信品质的重视。教师的庄重威严源于其内心的真诚与对教育的热爱,这种真诚与热爱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进而使所传授的道理受到尊重。这与《中庸》中强调的真诚作为人生根本道路的思想相契合,都强调了真诚与诚信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因此,可以说《学记》与《中庸》在教育品性方面有着相通之处,都强调了教育者应具备真诚与诚信的品质。

教育目标的相通之处

《中庸》原句: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翻译:通过遵循道义来修养身心,而修养道义则以仁爱之心作为指导。

阐释:这句话指出了教育的核心目标,即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个人的完善,而在这一过程中,仁爱之心是不可或缺的指导原则。在教育领域,这意味着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其能够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这一目标体现了教育的深远意义,即通过教育引导个体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学记》对应:

原句:“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翻译:如果君子想要通过教育来影响百姓,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那么就必须重视教育的作用。

对比辨析:《学记》中的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即通过教育来培养君子,进而通过君子的言行来影响百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与《中庸》中强调的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个人完善的目标有着内在联系。

两者都体现了教育在培养人的品德与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略有不同。《中庸》更侧重于个人修养的层面,强调通过修身来完善自我;而《学记》则将其扩展到社会层面,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即通过教育来引领社会风气,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种相通之处表明,教育在培养人的同时,也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因此,可以说《学记》与《中庸》在教育目标方面有着相通之处,都强调了教育在培养人的品德与能力、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习方法的融通之处

《中庸》原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翻译: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细地询问以求解惑,谨慎地思考以明辨是非,明确地分辨真伪,切实地践行所学。

阐释:这句话为学习者描绘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路径。从广泛汲取知识开始,通过提问深化理解,再经过深思熟虑和清晰分辨,最终达到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阶段。这一过程强调了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领域,这提示教育者应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记》对应:

原句:“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

翻译:不学习调弄琴弦的方法,就不能熟练地弹琴;不学习广博的比喻,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不学习各种服饰的穿戴,就不能得体地行礼。如果不重视技艺的学习,就不能乐于学问。所以,君子对于学习,既要专心于其中,又要不断修养,还要适时休息,在轻松的氛围中遨游。

对比辨析:《学记》中的这段话通过具体例子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它强调了学习各种基础技能对于深入掌握更高层次知识的作用,这与《中庸》中提到的“博学”相呼应。同时,《学记》还提到君子在学习时应保持的心态,既要专注投入(藏焉,脩焉),又要懂得适时放松(息焉,游焉),这体现了学习的节奏性和愉悦性。

这与《中庸》中强调的“笃行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通的,都强调了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实现学以致用。因此,可以说《学记》与《中庸》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着融通之处,都倡导了全面、深入且富有节奏感的学习方式。

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

《中庸》原句: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翻译: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阐释:这句话在教育实践中被赋予了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的深刻内涵。它告诉我们,无论是追求学问还是修养品德,都应遵循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的原则。在教育领域,因材施教意味着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从他们的现有水平出发,逐步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循序渐进则要求教育者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稳固的基础上逐步前进,避免跳跃式学习或过度拔高。这种教育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保证了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学记》对应:

原句一:“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翻译: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并纠正他们的缺点。

原句二:“学不躐等也。”

翻译:学习不能超越等级次序,即学习应循序渐进。

对比辨析:《学记》中的这两句话与《中庸》中的“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在思想上有着高度的契合。第一句“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强调了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与《中庸》中因材施教的原则相呼应。第二句“学不躐等也”则明确指出了学习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这与《中庸》中循序渐进的原则相一致。

因此,可以说《学记》与《中庸》在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上有着深刻的融通之处,都强调了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规律,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最后的话

综上所述,《中庸》与《学记》两部经典文献,在教育哲学、教育品性、教育目标、学习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等多个维度上展现出深刻的融通性。它们不仅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与卓越能力的人才,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等。这些古老的智慧,至今仍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更应该从中汲取灵感,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模式,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
从教育角度看《中庸》与《学记》的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