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治疗全攻略:从急性发作到稳定期管理
痛风治疗全攻略:从急性发作到稳定期管理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尿酸水平升高并导致关节炎症。本文将详细介绍痛风的三个阶段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种疾病。
1.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
虽然血尿酸水平超标但未达到540μmol/L,并且未出现关节炎或痛风石症状时,可暂不采取药物治疗。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潜在风险。除需定期检测血尿酸水平外,还应调整饮食习惯,尤其是要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同时,增加体育锻炼以降低尿酸水平,从而预防痛风的发生。此外,对于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积极治疗也至关重要,并应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一旦血尿酸水平超过540μmol/L,建议立即开始药物治疗,以确保尿酸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并达到标准范围。
2. 急性关节炎发作期
当血尿酸水平上升时,尿酸盐容易在关节腔和软组织等部位析出并形成结晶,这些结晶进而会聚集成痛风石。这些痛风石会引发白细胞的粘附和渗出反应,促使白细胞对尿酸盐结晶进行吞噬。在吞噬过程中,白细胞会分泌出炎性因子,从而在局部区域引发红肿、发热和疼痛的炎性反应。
面对急性痛风问题,有些人可能会误以为应该加大降尿酸的力度,然而这是不正确的。在急性痛风发作期间,使用降尿酸药物反而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剧烈波动,这会使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并释放出不容性的针状结晶,从而加剧患者的疼痛。
我们可以将关节周围沉积的尿酸晶体比作冰山。当使用降尿酸药物后,血尿酸浓度会下降,这个过程就像海水中的冰块开始融化或崩解。然而,这些融化的“雪块”有可能再次沉积到其他关节上,从而引发新的疼痛。因此,在急性痛风发作期间,应避免使用降尿酸药物。
急性发作的正确治疗方式
- 抬高患肢,局部冷敷,并进行抗炎止痛
- 选择以下药物:
- 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药选择1种,直至症状消失。
- 秋水仙碱,属于急性痛风治疗的基本用药,越早服用越好。许多人吃了会腹泻,但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大多可以避免。
- 激素药,可以用,但切忌每次发作使用长效激素药“地塞米松”。有的病人每次发作,都去光顾一针见效的“止痛针”,其实注射的就是地塞米松,经常使用该药容易产生依赖,疗效也会越来越差。
3. 关节炎发作的稳定期
痛风急性期过去两周后,病情会进入稳定期,这时可以考虑开始降尿酸的治疗。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血尿酸水平的迅速下降也可能诱发痛风发作。在进行降尿酸治疗时,建议配合小剂量的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物,以预防痛风急性发作。
在用药的同时,患者还需要严格控制饮食,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值得注意的是,人体内约70%的尿酸是由自身合成的,而且大多数人尿酸升高的具体原因并不明确。即使尿酸水平降至正常范围,如果停药,尿酸很可能会再次升高。因此,为了避免痛风发作,绝大多数人需要长期坚持降尿酸治疗。
常用两大类药:
- 排尿酸药:苯溴马隆;
- 抑制尿酸合成药:别嘌呤醇、非布司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