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经典读物】第七十五期:《伤寒论》 半夏泻心汤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经典读物】第七十五期:《伤寒论》 半夏泻心汤证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OVKRPO0534AVOZ.html

《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半夏泻心汤证,详细描述了误下后出现的三种转归,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案。本文将从原文、词解、解析、方义和临证要点等方面,全面介绍半夏泻心汤证的相关内容。

《伤寒论》源自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本书原文选自明 ·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原文后的条文号码是后世医学家为方便学习,按照原书条文次序所加。本书共选原文 195 条,其中必须背诵的 110 条,必须熟读的 85 条。
所附方剂歌诀参考了《汤头歌诀》、《长沙方歌括》和一些《方剂学讲义》,为便于诵读,对某些语句作了修饰。

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1]蒸蒸而振:蒸蒸,这里指正气由内向外之势。振,指周身振动,即战汗的具体表现。
[2]煎:将液体加热浓缩的过程。

【解析】

本条从少阳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并且从与小柴胡汤证、结胸证对比的角度,论述痞证的辨治。伤寒五六日,出现“呕而发热”者,是外邪已入少阳,医者不识,以他药误下,可出现三种转归:①柴胡证仍在,说明未因误下而变生他证,故日“此虽已下之,不为逆",仍可与柴胡汤。服柴胡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而奋起抗邪,可出现“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面解”的战汗。②误下后邪热内陷,与水饮互结,则形成心下满而硬痛的大结胸证。③误下后损伤脾胃之气,邪气乘机内陷,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形成心下痞,治当辛开苦降,和胃消痞,宜半夏泻心汤。
“但满而不痛”,是痞证的辨证要点。由于本条之心下痞是由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所致,故当兼见恶心、呕吐等胃气不降之证,及肠鸣、下利等牌气不升之证。《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是对本条痞证的补充。

【方义】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连、黄岑、人参、甘草、大枣七味药组成。以半夏为君,化痰和胃、降逆消痞,合干姜之辛温,温中散寒,消痞结:黄连、黄芩苦寒泄降,清热和胃,泄其满;佐以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调补,补脾胃之虚以复其升降之职。诸药相合,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俾寒热去,脾胃健,中焦气机调畅,痞气自消。本方要求“去滓再煎”。意在使寒热药性和合,作用协调,并行不悖,而利于和解。

【临证要点】

主症: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舌红苔腻。
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方用半夏泻心汤。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