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认知篇一:货币供给和央行
货币认知篇一:货币供给和央行
货币是如何创造出来的?银行在贷款之前一定需要存款么?央行真的可以随意“印钱”么?房地产市场是否扮演着“蓄水池”的角色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与你的直觉不同。本文将从基础货币、信用派生货币等概念出发,详细解析货币供给的构成、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及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帮助你建立正确的货币认知。
一、几个货币相关名词的含义
我们先来看一下对基础货币、信用派生货币、表内表外业务,货币供给等几个概念的含义:
基础货币:央行直接发行的,常被我们称作“印出来的钱”,其具体公式为:基础货币 = 流通中的现金 + 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实际上,在经济运行中,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是央行直接印出来的。
信用派生货币:央行印出来的基础货币在投放到商业银行之后,在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信贷过程中又创造出了大量的货币,这些新创造出来的货币我们称为信用派生货币。商业银行是进行货币创造的主要场所,但是所创造的货币不一定都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存款”科目中,部分派生货币会随着货币流动而流向表外。
表内和表外业务:我们应该清楚,银行是唯一合法具有吸储资质的金融机构,市场中所有的资金都存在了银行,但不是所有的资金都被纳入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科目中。银行的“表内业务”是指体现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业务,这里常见的就是各种存款和贷款业务。“表外业务”顾名思义,就是银行从事的,但又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业务,主要包括咨询、清算、托管和代理等。比如我们常见的理财,以及银行各类代销的基金和债券产品,都属于表外业务。值得注意的是表内和表外业务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比如一个储户用活期存款的资金购买了理财产品,那么这部分资金在银行的角度就从表内流到了表外。
总货币供给:经济体中总的货币供给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了有银行表内的各类存款以外,还应包括像理财、基金、保险这类非银金融机构在银行产生的表外货币。在目前衡量货币供给的口径中,银行的存款规模占据大部分比例,仅有一小部分是源于表外业务所产生的货币。以衡量广义货币供给的M2为例,其构成不仅包括了表内银行存款,还包括了像“货币基金”等表外的业务,只不过后者的规模相对较小。
二、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
M0是流通在银行之外的现金,比如放在你钱包里面的现金;M1又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在M0的基础上增加活期存款,反映了经济中立即可用于交易的资金总量;M2被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是用的最为广泛的一个指标,M2是在M1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了各类定期的存款和其它金融机构在银行的存款。M2统计包括了人们进行储蓄和投资的资金,反映出社会潜在的购买力。
M2虽然被称为:“广义货币供给”,它并不仍然不能衡量在市场中的所有货币,也不能代表经济中总的货币供给水平,具体原因前文也有所提及,因为总的货币供给中,有相当一部分货币流通在银行的表外和非银金融机构中,这些货币均未被纳入到M2的统计口径之中。各指标具体的定义如下:
- M0 = 流通在银行之外的现金
- M1 = 现金 + 活期存款
- M2 = M1 + 定期存款 + 其它
- M3 = M2 + 金融债券 + 商业票据 + CDs
三、基础货币与M2的关系
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数量都披露在了其资产负债表的“储备货币”一项中,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到央行官网进行查看。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3月份,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大概有37.09万亿人民币。而在我国社会中流通的广义货币供给M2却有304.79万亿人民币之多。基础货币只占M2的12.17%,具体看一下M2和基础货币之间关系的历史数据:
图中蓝色的部分是广义货币供给M2,橘色的部分是央行“印出来”的基础货币,二者之间的差值就是商业银行创造出的信用派生货币。通过对二者的对比也可以直观看出:在总的货币供给中,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钱是央行直接印出来的基础货币。对货币金融学有基础的同学可能知道货币乘数的概念,通过将M2除以基础货币,可以计算出我们广义的货币乘数为8.22,这意味着每投入1元的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最终可以得到8.22元的广义货币供给。基础货币与M2占比的历史数据如图:
从历史数据来看,在2015年之前,基础货币占M2的比例一直在20%-25%之间波动,然而,在此之后,这一比例持续呈现下降的趋势,截止到2024年4月,该比值已经下降到12.17%。这个趋势说明了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
四、详细拆解M2
其实完整的M2的统计口径相当复杂,公式如下:
M2 = M1 + 城乡居民存续存款 + 企业定期存款 + 住房公积金存款 + 外币存款 + 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货币基金+ 信托类存款 + 证券客户保证金 + 其它)。
这里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
- 货币基金属于表外业务,但是却被新纳入到了M2的统计口径之中;
- 在银行同业存款中,银行存在银行的钱没有被统计到M2之中;
- 非银金融机构自有资金存在银行的钱被统计到M2之中,也就是上述公式中所描述的最后一项;
- 证券客户保证金和住房公积金存款被纳入到M2统计当中;
- 公司债募集成功后,相应的资金需要存在银行开立专户中进行单独的管理,这类资金不属于银行的表内业务;国债募集的资金则直接存放在央行的“政府存款”科目下,二者均没有被纳入到M2的口径之中,但是却收纳在M3的统计之中。
- 理财的资金属于表外的业务,没有被统计在M2之中,但是银行的理财可能也会购买银行的存单,这类业务属于银行的表内业务,记录到负债端的“应付债券”项目中,自然也是被统计到M2之中;
五、央行资产负债表
在央行披露的报表涉中,及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有如下几种:1.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2.货币供应量,3.存款性公司概览,4.其它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5.存款类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其中,1是央行自身的资产负债表;2是我们熟悉的货币供应量统计表;3是所有银行按照货币供应口径的统计结果概览;4和5比较类似,是银行本身的资产负债表的统计。这里我们对报表中出现的名词进行统一介绍:其中“其它存款性公司”指的就是各类银行,包括国有行、股份行、城农商行、城市(农村)信用社、外资行以及三大政策性银行等;“其它金融性公司”指的是除了上述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基金、保险等等。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些报表进行讨论。
首先来看“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其中的“货币发行”科目指的是央行印出来的并在市场中流通的货币,这里应注意的是该科目包括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所以从数量上看,货币发行 = M0 + 银行库存现金。
“其它存款性公司存款”科目指的是各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这两项加起来构成的“储备货币”科目,就是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具体如下:
下面我们看一下“货币供应量”报表。该表列示的是按照不同口径对货币供给规模的统计结果,包括M0、M1和M2,具体结果如下:
接下来看一下“存款性公司概览”。这张表展示的是各类银行的整体情况,表中的各个科目是按照货币供给的角度来进行统计的,与银行自身资产负债表的统计结果有所不同。其中“流通中货币”科目即为M0,“单位活期存款”科目就是M1,“货币和准货币”科目加起来的数值就是货币供应量M2,这与上面“货币供应量”表格中的“货币和准货币”科目中的数值可以相互对应,具体如下:
下面看一下“其它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这张表是站在银行的角度来进行统计资产负债的结构,表中列出的所有的项目都是银行表内业务,其中负债端包括居民和企业的各类存款、其他金融性公司在银行的存款,以及国外各部门在国内商业银行的各类存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与M2的统计口径不同,该表中的存款加总数值与M2的存在一定的差异。
按照最新9月份的数据来举例,我们将表中存款类公司所有存款相加(包括“纳入广义货币的存款”257.65万亿,“其它金融性公司存款”34.30万亿,“国外负债”1.52万亿)得到最终的值为293.47万亿。这与M2的309.48万亿数值有着16万亿的差别,正是由于二者统计口径差别所致。例如,货币基金的余额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但是却被纳入到M2的统计中,如果在表中所有银行存款规模的基础上增加14万亿的货币基金金额,那么二者数值就比较接近了,具体如下:
最后我们看一下“存款类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该表与上面“其它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类似,都是站在银行的角度来统计数据,区别在于二者的统计角度不同;“其它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是按照货币供给的口径来进行分类统计的,而“存款类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是按照不同部门来进行统计,例如在存款科目中,该表按照个人、企业和财政等不同部门分别来统计相应的存款金额,具体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