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宋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
思想感情
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虽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激起了辛弃疾的无限感慨,于是写下这首词。
赏析三
全词从意义上看,可分为上下两篇,前三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后三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第二句,把镜头从室内转到室外,场景由静夜转到黎明,由写人转到写景。
赏析二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简析
这首词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诚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词人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自己浴血奋战的沙场岁月,表达了对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全词在结构上打破传统规则,前九句与末一句形成鲜明对比。前九句情感浓烈,刻画生动,末一句突然转折,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赏析
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上片写军容的威武雄壮。开头两句写他喝酒之后,兴致勃勃,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拭。当他睡觉一梦醒来的时候,还听到四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词人描写战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劲矢,响如霹雳,惊心动魄。马快弦急说明了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作者描写南宋军队进攻金兵的惊险场面,刻画了一个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下跌落下来,尽吐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能够代表辛词豪放风格的主要特点。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诚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词人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自己浴血奋战的沙场岁月,表达了对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全词在结构上打破传统规则,前九句与末一句形成鲜明对比。前九句情感浓烈,刻画生动,末一句突然转折,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