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魏佛造像艺术:从云冈到龙门的演变历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魏佛造像艺术:从云冈到龙门的演变历程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03/12/72341047_1135628477.shtml

南北朝时期,不同地区的佛造像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本文将重点介绍北朝北魏时期的佛造像特点及其演变过程。北魏作为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王朝,从386年至534年,其佛造像艺术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北魏佛造像的重要时间节点

北魏时期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对佛教造像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开凿(公元460-465年)
  • 青州纳入北魏版图(公元467年)
  • 龙门石窟的开凿及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494年)
  •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公元534年)

佛造像的断代方法

在博物馆中欣赏佛教造像时,可以通过发愿文或铭文进行断代,这些铭文通常采用“国名+年号+年份”的格式。北魏皇帝频繁更换年号,如北魏宣武帝元恪就使用过景明、正始、永平和延昌等多个年号。如果没有发愿文或铭文,可以通过有明确纪年的造像作为标准器,根据其特征对其他造像进行断代。

北魏佛造像的艺术特征

衣着样式

北魏佛造像的衣着样式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 迁都洛阳前,佛像多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的佛衣,衣纹结构多呈U形或V形,线条隆起,中刻一道阴线。
  • 迁都后,佛像衣着主要为南朝文人士大夫穿着的“褒衣博带式”,右臂部分袈裟穿过胸前搭在左臂上,大衣内着僧祇支和裙,下部衣褶层层重叠。

身形特征

北魏佛造像的身形特征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 迁都汉化之前,佛造像身形高大雄伟,宽肩细腰,表现游牧民族尚武的英武气概,无论坐佛或立佛,通常肘部外扩,不紧贴躯干。
  • 迁都及孝文帝改革引领的汉化风兴起之后,佛造像呈现“秀骨清像”,身形消瘦。北魏中后期,佛像宽肩变削肩,肘部逐渐内收,肢体语言从霸气外扩型向含蓄内敛型转变。

脸型特征

北魏汉化改革后,佛像的脸型也从圆润的方圆型向越来越清秀的瘦长型转变。额头一般较宽,弯眉细目,高鼻小口,嘴角上扬,略带笑意。至北魏晚期、东魏,面型受南朝张家样“面短而艳”的影响,又趋向于短圆。

肉髻及螺发

北魏佛像都拥有高肉髻,磨光高肉髻或螺发、涡纹高肉髻,到东魏肉髻渐渐低矮。

头光、背光及背屏

头光为椭圆形或圆形,或饰以不同样式的莲瓣,有的头光雕刻一周数个坐佛,或装饰缠枝纹、忍冬纹等花卉纹样。也有简单的同心圆样式的头光,搭配同心椭圆型背光。一般认为背光火焰纹出现在北魏晚期以后。

北魏时期,常见舟型背屏,偶见椭圆形背屏或异型背屏。通常以较主佛高浮雕更浅的浅浮雕或近乎线雕来表现胁侍菩萨、飞天或伎乐天、莲花化生、佛塔、翔龙、火焰纹或花卉植物纹样。

台座

坐佛一般坐于四足台座、方形台座或有束腰的须弥座上,而立佛通常跣足立于方形台座之上,或跣足立于饱满而立体的覆莲台座之上。

具体造像实例

以下是近期在各大博物馆拍摄的北魏时期的佛造像实例:





北魏太和六年(482年) 青石鞠抚夫妻三人造释迦坐佛三尊像

  • 出土地点:成安南街村寺庙遗址
  • 收藏单位: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 拍摄地点:邯郸市博物馆
  • 造像特征:造像主尊为释迦佛,两侧为胁侍菩萨,背面浅浮雕无量寿佛坐像。底座背后有发愿文。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 阎惠端造像

  • 收藏单位:首都博物馆
  • 造像特征:背屏式、高浮雕,正面雕一佛二菩萨,主尊为释迦牟尼,螺发跣足,手印较独特。石像下方有“太和廿三年三月十五日阎惠端为皇帝、皇太后造像”字样。

北魏景明四年(503年) 张难扬造像

  • 原存地:新乡县
  • 现藏地:河南博物院
  • 造像特征:背屏式一佛二菩萨造像,主尊结跏趺坐,高肉髻,面相清瘦,颈部细长,胸部扁平,两肩削窄,身躯修长。两侧胁侍菩萨头戴花蔓冠,披帛绕肩在膝前交叉,下身着裙,双手捧莲蕾恭敬侍立,造型清瘦秀丽。

北魏景明四年(503年) 七十二供养人造像

  • 原存地:辉县市
  • 现藏地:河南博物院
  • 造像特征:该造像有题记:“景明四年阎勍之率阎村邑子七十二人等为皇帝己身造石像一区。”

北魏正始四年(507年) 贴金彩绘法想造弥勒三尊像

  • 收藏单位:保利艺术博物院
  • 造像特征:背屏式佛三尊造像,整体保存十分完整。主尊弥勒佛居中,体貌丰健,法相庄严,嘴角含笑,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立于莲台之上。佛两侧有翔龙吐出莲茎和莲叶,其上托出莲台。二胁侍菩萨站于莲台之上,面相清秀略显微笑。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 王毛郎造像

  • 原存地:辉县市
  • 现藏地:河南博物院
  • 造像特征:石灰岩雕造,为莲瓣形背屏式一佛二菩萨造像。主尊高肉髻,面部残损,大耳贴面,削肩平腹。着双领下垂式通肩大衣,右边衣襟甩向左肘下垂,衣纹呈阶梯式。内着饰有菱形纹的僧祇支,胸前束带打结下垂。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握衣襟。下着长裙,裙裾外展呈燕尾状。跣足立于长方形台座上。

北魏正光四年(523年) 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 收藏单位:博兴县博物馆
  • 造像特征:佛菩萨面部损毁严重,佛衣展现磅礴的阶梯状纹样,佛衣的下摆外撇幅度较大,僧祇支的衣带一长一短,较长一端自然的垂落在衣缘之下。背屏厚重,整体装饰繁复,由内而外,浮雕的高度逐次增加,佛和菩萨的头光、身光、忍冬纹、火焰纹、飞天均以浅雕表现,但层次不一,令整个造像碑节奏舒朗明快。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 弥勒造像碑之佛、菩萨造像

  • 出土地点:荥阳市大海寺遗址
  • 现藏地:河南博物院
  • 造像特征:正面为主龛为弥勒菩萨,尖拱型龛楣上浅浮雕坐佛七尊,中间一尊较大,两边依次缩小,均高肉髻,面相方圆,通肩袈裟总覆两臂,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身后均有莲瓣形火焰纹背光。龛梁两端刻二龙回首,口吐莲花化生。造像碑背面、两侧面雕刻表现太子降生、九龙浴太子、阿育王施土等本生故事或佛传故事。

北魏正光六年(525年) 王世和造像碑

  • 收藏单位:博兴县博物馆
  • 造像特征:该造像碑四面环刻,一面高浮雕一立佛,其余三面开小龛塑多尊佛。主尊立佛褒衣博带,内着僧祇支,以磅礴的阶梯纹表现衣服纹样,僧衣衣角外侈明显。主佛头部大涡纹发髻,可惜肉髻及面部部分损毁。身躯比例均匀,含胸鼓腹,颈部细长。舟型背屏整体装饰简约大气,主尊头光最内层是太阳纹/车轴纹,往外是多层同心圆环,最外侧忍冬纹,椭圆形背光最内层为莲花纹,其次为多层同心椭圆环,最外侧是火焰纹。背屏外侧饰有莲花、飞天。

北魏普泰元年(531年) 释迦多宝造像

  • 原存地:沁阳市
  • 现藏地:河南博物院
  • 造像特征:据铭文知为普泰元年(公元531年,作“普太”)所造,释迦多宝并坐说法的题材在此前的孔惠超造像中曾被刻于碑阴顶端,而这尊造像中却作为正面的组合来表现。二佛的下方为禅定坐佛七尊,佛像均褒衣博带。

北魏永熙二年(533年) 张令妃造佛三尊造像

  • 收藏单位:保利艺术博物院
  • 造像特征:这尊背屏式造像,是当年“法难”的最形象的例证。原来一尊完整的一佛两菩萨三尊像,现仅存右下半部分。通过残存部分,尚可依稀想见当年造像的精致。然而,这尊残像仍被专家们誉为“难得的国宝级造像标尺”。这是由于造像的背面刻有大面积的线刻画与发愿文。位居右下角的十行发愿文,明确标明其造于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它是目前山东地区发现的北朝纪年造像中时代较早的一尊,对研究中国北方地区佛教历史与佛教造像艺术价值重大。同时,发愿文字体为典型的魏碑字,隽妍秀美,艺术水平颇高。

北魏永熙三年(533年) 赵照造佛坐像

  • 收藏单位:山西博物院
  • 出土地点:山西省平遥县岳壁村显庆寺
  • 造像特征:一佛端坐于束腰式须弥台座,佛衣较前期略轻薄,悬裳飘逸。佛头缺失,左手施与愿印,右手缺失,疑似施无畏印。

北魏 王黄罗等百余人造像碑

  • 收藏单位:山西博物院

北魏 释迦造像

  • 原存地:沁阳市
  • 现藏地:河南博物院

北魏 阿弥陀造像

  • 原存地:沁阳市
  • 现藏地:河南博物院
  • 造像特征:佛与胁侍头部残毁,主尊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结跏趺坐,左手下垂握衣襟,右手施无畏印。头光及背光的雕造在北魏豫北造像碑中极少见到,中心为莲花,周围围绕坐佛,外层是大面积的佛传故事浮雕,表现了白象入胎、树下思维等场景。两胁侍菩萨立于一正一侧的狮子之上,佛右侧菩萨以手下垂提桃形物,这种桃形持物在龙门北魏造像中大量出现。

北魏 影塑坐佛 泥塑

  • 收藏单位: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院
  • 出土地点:麦积山石窟第17窟

北魏 立佛

  • 收藏单位:保利艺术博物院
  • 造像特征:由于“法难”,这尊北魏圆雕佛立像仅余上半身,双手及双膝以下残断。但令人欣慰的是,着重表现佛神采的头部仍完好如初。佛螺发,高肉髻,小发卷。面相长圆,眉毛细长,双眼微眯,高鼻梁,嘴角内陷,下领微显露笑意,颧骨较高,双耳细长。两肩马,略窄,胸部较高。着褒衣博带式袈裟。整体雕刻手法简洁而流畅,形象颇为传神。

北魏晚期至东魏(494-550) 带背光佛立像

  • 收藏单位:保利艺术博物院
  • 造像特征:这尊圆雕佛像,最特殊的地方在于背后有长条形的背屏,背屏的两侧有早年切割的痕迹;佛像底部的插榫异常粗大,与佛的体态不甚协调。这一切都表明,它原本是当时流行的带背屏的一佛二菩萨三尊像,由于某些原因,这尊像的边缘等部位损坏了,佛教徒便选取主尊佛部分单独奉祀,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同样令人称叹的是,这尊佛像异常俊美。佛头后部有双层莲瓣形头光,脸形长圆,弯眉杏眼,直鼻薄唇,面带神秘的微笑,正向下俯视,今令众生为之景仰。整尊佛像雕刻极为精彩,线条尖利而劲挺,为目前所知北魏及东魏时期佛像中艺术水平最高者之一。

北魏晚期至东魏(494-550) 带背光佛立像

  • 收藏单位:保利艺术博物院
  • 造像特征:这尊带莲瓣形背光的高浮雕单区立佛,背光已经残缺了很大一部分,底座也有残损,唯一佛像基本还保存完好,且艺术水平相当高。佛像头顶有磨光高肉髻,双耳肥大下垂,丹凤眼,嘴角上翘微笑,脸型丰满并且俊秀,呈现出和蔼可亲的神态。左手残痕显示施无畏印,右手全缺,印相不明。此佛像的衣褶剖面成三角凸棱状,与现存青岛市博物馆的两尊山东淄川龙泉寺遗址的东魏“丈八佛”很像,这尊带背光佛立像应为北魏晚期至东魏时代的遗物。

北魏佛造像艺术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雕刻技艺,不仅体现了北魏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通过对这些造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北魏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