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发布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发布
脑梗死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急性期的治疗尤为关键。2024年4月,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高利主任牵头的《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正式发布,为脑梗死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权威的指导方案。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该共识的主要内容。
2024年4月,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高利主任牵头的《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诊断及辨证分型流程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建议脑梗死急性期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在分型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图1: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诊疗示意图
中西医结合治疗于动静脉溶栓或介入取栓治疗前即可开展;对于溶栓和取栓后24-48小时的病人,进行再次辨证后根据证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不具备动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适应证的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应早期进行辨证分型,根据证型进行中西药结合治疗。
简化分型
图2: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简化分型(4个证型及舌象)示意图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简化分为4型,将痰热型及阴虚型视为阳类证,即“热证”;将气虚型和痰湿型视为阴类证,即“非热证”,中医论述的实证和虚证在图表中已显示,故不单独分类;根据相关症候结合舌象判断热证与非热证型。
除舌苔舌体外,舌下静脉对于脑梗死急性期辨证分型有显著的辅助作用,急性期通过观察舌下静脉可为症候辨别及治疗进一步提供参考,热证型多见舌下静脉增粗变长且颜色变深,非热证型舌下静脉多色淡。
炎症指标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以及血脂相关指标如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在鉴别证型方面有参考意义;炎症指标的下降也间接反映了中药的抗炎及神经保护作用;部分指标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值、HDL、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进一步预测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情况。但各项化验结果均需结合病人地域、种群、年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
图3: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分型治疗示意图
任何证型病例,均应在严格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采用相应治疗手段。脑梗死急性期所有证型都应同时加用具有抗血小板、溶栓及抗凝作用的活血化瘀中成药,临床可根据辨证分型加用中药配方整体调理(用药时机宜早),并根据辨证实时调整药物成分及剂量。
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证型治疗应以清热化痰、通腑泄浊为原则,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凉血药物;热证型见有发热、意识障碍明显者可加用安宫牛黄丸,且提倡早期连续服用至热象不明显;阴虚型治疗以滋阴益气为原则;痰湿型治疗以健脾化湿为原则,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性温药物;气虚型治疗以补益脾肾为主,不用寒凉属性的中成药或汤剂。
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
针灸在脑梗死急性期与药物治疗密切配合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早期介入可明显改善病人预后;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推荐醒脑开窍法治疗。针灸治疗结合康复功能锻炼可有效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多种并发症,如吞咽困难、便秘、失语等。推拿治疗在脑梗死急性期同样应早期进行;推拿按摩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脑梗死病人吞咽功能。康复功能锻炼可最大限度地减轻功能残疾,改善预后,建议尽早开始,对轻到中度神经功能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可在发病后24h后进行床边康复,脑卒中病人不同时期均不能忽视良肢位摆放。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