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养生:与自然“同气相求”
清明养生:与自然“同气相求”
清明时节,寒气渐退,热气渐生,人体的新陈代谢也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自然界的"生发条达"特点,舒畅情志、行气化湿。
日常起居
清明时节,人体内肝气逐渐达到最旺盛的状态,因此养生的重点在于"生发阳气,调肝健脾"。在起居方面,建议晚睡早起,以促进阳气的生发和舒畅。但需要注意的是,晚睡并不意味着熬夜。可以选择到空气清新的地方,如公园等地进行适度运动,如慢走、打拳、做操等,选择动作柔和的锻炼方式,以促进阳气的增长。
春季养生还可以多晒太阳,活动筋骨,增强身体抵抗力。老年人在活动时,要注意控制心率在可承受范围内。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应避免进行强度较大的活动。
饮食"宜"与"忌"
清明时节,建议多食用清淡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芹菜、木耳、荠菜、香椿、苦菊等当季野菜。有些地区有清明时节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但脾胃虚弱的人应避免食用冷食。
清明过后,雨水增多,尤其是南方地区,气候潮湿,容易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即"春困"。甜腻性食物有助湿作用,食用后更容易加重"春困"的感觉,因此应避免食用甜腻食物。
警惕呼吸道传染病
春天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乍暖乍寒的多变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引发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等疾病。春季还是百日咳、麻疹、水痘、白喉、猩红热、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防范"旧病复发"
清明以后,如关节炎、精神病、哮喘等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有慢性病的人在这段时间内要忌食易发病食物,如笋、鸡等。
清"三气"
清明养生重在一个"清"字,主升清降浊,吐故纳新。经过一冬的缓慢代谢,人体积累的废物需要排除,应注意"清心气"、"清肺气"、"清肝气"。
清心气
春季肝阳上升,肝阴容易不足。清明恰逢祭扫时刻,情绪易波动、抑郁,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平时可以多去户外踏青、散步,来清净心气,愉悦身心。
清肺气
肺主气,司呼吸。清明节气可走出户外,做一组腹式呼吸。
具体方法为:用鼻吸气,尽力扩展胸廓将空气吸入,腹部肌肉用力,让气息从胸部一直延伸到腹部(脐下丹田处),再从腹部将气慢慢呼出(可以用口),循环20~30次,清除肺部浊气。
清肝气
清明节有饮茶的习俗。春天正是肝气旺盛之时,饮茶有助于养肝清肝。清明时最好的茶叶叫做"明前茶",顾名思义,是清明前采的茶叶,品类以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以及洞庭碧螺春等为佳。
此时的茶叶经过1—2个星期的摆放,已经去掉了"土"味,而且干茶的水分也降低了,泡出的茶叶可以说是"汤清味醇"。每天喝上一杯,可以利水祛湿,清畅肝气。
参考文献:
[1]清明时节话养生[J].人大建设,2021,(04):54.
[2]清明与养生[J].科学生活,2008,(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