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言"如来藏即阿赖耶识"有何深意?达摩指点修心真诀
《楞伽经》言"如来藏即阿赖耶识"有何深意?达摩指点修心真诀
《楞伽经》中"如来藏即阿赖耶识"的教义,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命题。这一教义究竟有何深意?禅宗二祖慧可(神光)在嵩山少林寺向菩提达摩求法时,就曾提出过这个问题。达摩大师以水与波的比喻,揭示了这一教义的深层含义,为后世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楞伽经》是佛陀在楞伽山为大慧菩萨等弟子所传的重要经典,里面有一句极为关键的话:"如来藏即阿赖耶识"。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修行的核心奥秘。为何佛陀要将清净无染的如来藏与储藏善恶种子的阿赖耶识等同?这两者看似矛盾,一个代表究竟清净,一个却含有无明烦恼,它们怎能是同一本体?这个问题困扰了无数修行者,直到菩提达摩东渡,才为中土弟子揭示了其中玄机。
话说南北朝时期,佛法在中土逐渐兴盛,但多是经文诵读与仪轨,少有真修实证者。此时,有位来自天竺的高僧菩提达摩,跋山涉水来到梁朝,欲将禅法真髓传入中土。达摩初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道:"朕建寺度僧,广造经像,有何功德?"达摩直言:"并无功德。"
梁武帝惊讶不已:"何以如此说?"达摩道:"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为之法,如同影子。" "那么什么是真功德?"梁武帝不解。"清净智慧,妙圆纯净,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达摩答道。梁武帝听后心中不悦,达摩见机缘未到,便离开建康,北上魏地,最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当时有位神光,后人称之为慧可,乃北方博学之士,遍览经藏,通晓内外典籍。他听闻达摩在少林面壁,心中疑惑不解,便前往请法。神光在风雪中站立一夜,直到积雪没膝,仍岿然不动。达摩见其诚心,才问:"汝立雪中,欲求何事?"神光泪流满面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众生。"
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历劫勤修,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无功。"神光闻言,为表决心,取出利刃,断其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见此,知其诚心,便问:"汝断臂立雪中,为求何事?"神光道:"弟子心中不安,如波涛汹涌,求师傅法门,安我本心。"
达摩问:"汝将心拿来,我与汝安。"神光沉思良久,答道:"我寻心遍求,不可得。"达摩微笑道:"我已为汝安心竟。"神光闻言,顿时大悟。
神光又问:"师父,《楞伽经》言'如来藏即阿赖耶识',此话有何深意?修心之人,应如何理解?"达摩沉默片刻,徐徐道来:"汝既问此重要问题,我且为汝剖析。楞伽四卷经中,佛陀多次提及这一关键。阿赖耶识藏有无量烦恼种子,而如来藏本性清净。这二者若是一体,岂非自相矛盾?"神光恭敬道:"正是弟子疑惑所在。"
达摩拂袖,指着山中一泓清泉道:"汝观此水,本体清澈,却因风起而生波浪,浪起浪灭不离水体。汝之本心如水,而种种妄念如波。波动不安是水之动相,水体不变是波之真性。"神光若有所悟:"师父是说,阿赖耶与如来藏如水与波?"达摩继续道:"一切众生与诸佛同一心体,唯因妄想执著,不证菩提。如清水起波,虽有浊相,水体不变。阿赖耶识含藏染净种子,而如来藏性本清净。明此理者,当下了知心性本净,不为妄想所转。"
神光问道:"既然如此,我等修行者应如何实践?如何从阿赖耶识的迷染中,见到如来藏的清净本性?"达摩凝视神光,语气转为庄严:"欲明此义,须了知一重大秘密。所谓'如来藏即阿赖耶识',意指迷悟同源,染净一体。众生迷时,净心为识;悟时,识性是心。此中玄机,自古难明。吾有一偈,点破此关,然此法要,非同小可。汝可愿意放下一切,舍命求之?"神光闻言,不禁震撼,这岂不是直指成佛要诀?当下他双膝跪地,叩首道:"弟子愿舍此身,求无上法。"
达摩见神光真诚恳切,终于传授密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名异体同。众生日用而不自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达摩继续解释道:"阿赖耶识有二门,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觉义门,即是如来藏,本性清净,自性光明;不觉义门,即是无明,生起妄念,造作诸业。一切众生只认妄念为心,不识真心本性,犹如认贼作子,自受欺诳。"
神光问:"如何才能见到这本来面目?"达摩道:"二门即一心,明暗不二。离念即觉,起念即迷。汝但于一切处,不起妄念,不著善恶,不取舍诸相,如如不动,深入禅定,自见本性清净。"达摩又点示道:"《楞伽经》云:'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此意为何?即是说心体本净,随缘应物,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神光领悟道:"原来妄念本身无根,全凭真心显现。若不认妄为真,即是见性。"达摩赞许道:"汝已得我心髓。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名相虽异,体性不二。众生迷时,如波逐浪;觉悟时,如浪归水。"
修行之要,不在外求,只在息心。息心即是见性,见性即是成佛。"达摩又指点道:"汝等修行人,切莫向外寻求,一切法皆从自心生,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即是一切法的根本,了知此理,方能真正理解'如来藏即阿赖耶识'的深意。"
神光恍然大悟,跪谢道:"师父开示,如醍醐灌顶,弟子今日方知真心所在。"达摩道:"《楞伽经》中佛说:'寂静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汝今已明心要,当勤修持,护念此心,勿令妄起。若能如是,自证菩提,不假外求。"
从此,神光得达摩心法,成为禅宗二祖。他将这一心法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国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独特法脉。这就是"如来藏即阿赖耶识"的究竟义——超越名相的实证智慧。直指人心的顿悟法门,正是佛陀在楞伽山上所开示的最上乘法,也是达摩东来的根本宗旨。此心法直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妄念不起时,本心清净如如,即是如来藏;妄念纷飞处,本心隐而不现,则为阿赖耶。二者本是一体,只因迷悟有别。明此理者,当下可以见性成佛,不必外求。这一禅法要义,为中国佛教开辟了全新的修行道路,从此"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成为禅宗的核心宗旨,影响深远。
这篇有点不敢苟同,内容几乎是此心不动,不假外求的心学了。六祖慧能说无念,不是不起妄念,而是不困于妄念。阿赖耶识的污染种子,仅仅是水波荡漾吗?贪嗔痴慢疑更像是水被外部景象牵引黏着,有一种执着在。达摩强调水本身的平静,慧能强调水不对外部的迷恋。虽意思相近,但还是有区别,后者区分了世间和非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