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博文物志 | 近战武器:二战时期的各式手榴弹
抗博文物志 | 近战武器:二战时期的各式手榴弹
手榴弹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是发明火药的中国人最早使用了手榴弹。唐朝后期,用于攻城的手榴弹“火球”出现。随后,利用火药实施燃烧、发烟、放毒、爆炸等手段的手投弹药开始得到应用。元朝时期,蒙古铁蹄西征欧洲,同时带去了手投弹药技术。但在枪炮问世以后,手榴弹曾一度受到冷落。
1904年随着日俄战争进行,大量的新式手榴弹应用于战场,人们开始重视起手榴弹在近距离作战中的价值。二战时期,手榴弹已经成为一种既具有杀伤力、又能安全贮存、运输和使用的单兵武器,并衍生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型号。
二战时期苏制F-1手榴弹
这枚苏制F-1手榴弹,通长12cm、底径2.5cm,重480g,国家三级文物。该手榴弹绰号“柠檬”,是二战时期苏联大量生产使用的一种防御型手榴弹,主要由引信、装药和弹体构成,底部平整,弹体为长椭圆形,表面刻有较深的纵横槽。
二战时期苏制F-1手榴弹
F-1手榴弹投掷距离可达30~45米,杀伤范围30米,通常在3.5-4秒内引爆。其主要优点是生产较为简易、价格低廉,生产数量较多。主要缺点是很难控制破片的大小。
二战中,F-1手榴弹被广泛投入到苏德战场。直至战后,多数华约国家都曾装备过这种手榴弹。
二战时期苏制RGD-33手榴弹
这枚二战时期苏制RGD-33手榴弹,通高19cm、手柄处直径3cm、弹体处直径6cm,重440g,国家三级文物。该手榴弹是一种著名的有柄手榴弹,具有攻防两用的特点,主要由弹体、发火管及击发和保险机构构成,其弹体为圆柱形,手柄表面有较深横纹。该手榴弹从1933年开始研制,主要是为取代俄制1914型手榴弹及其改进型。
二战时期苏制RGD-33手榴弹
RGD-33手榴弹装药为200克TNT高爆炸药,引信燃烧3.54秒,投掷距离约3540米,杀伤范围约15米。同时,该手榴弹内含的高爆炸药将外壳金属转变为致命的高速飞行破片,从而起到有效清除掩体内人员的目的。
但由于RGD-33手榴弹内部结构及使用方法过于复杂,不熟悉其构造的人使用容易发生危险,逐渐被更利于生产、体积更小的苏制RG-42手榴弹替代。
二战时期日制九一式手榴弹
二战时期日制九一式手榴弹
除苏制手榴弹外,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些日制手榴弹。这枚二战时期日制九一式手榴弹,通长12.5cm、口径2.5cm,重462g,国家三级文物。该手榴弹弹体上下各有两个小圆柱体,上面为引信,下面为发射药筒,被拧在弹体底部的螺纹孔中。弹体为黑色,表面有数条纵横向凹槽,将弹体分为50小块凸出面。
日本使用手榴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日俄战争时期,通过这场战争,日军充分认识到手榴弹的威力,并开始大力发展。二战爆发前,日本已研制出10余种手榴弹类型,日制十年式手榴弹就是在1921年(大正十年,大正是日本第123代天皇嘉仁使用的年号,是日本第245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912-1926年)定型的手榴弹。九一式手榴弹就是十年式手榴弹的改进型,于1931年(日本皇纪2591年,皇纪又称神武天皇即位纪元,是日本的一种纪年体,以日本神话中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即位元年计算,比现行西历早660年)设计定型,是日本军队装备的第一种现代化手榴弹。
九一式手榴弹装配TNT炸药60克,延时78秒,杀伤半径为710米,使用的是十年式延迟引信,爆炸时弹体沿刻槽形成均匀的破片。
九一式手榴弹可以用于手投,或用50毫米(口径)掷弹筒发射;也可以用50毫米(口径)枪掷弹筒发射。
但由于九一式手榴弹过长的延迟时间,在战场上对手有可能将其捡起后回掷,后来,九一式手榴弹逐渐被九七式手榴弹取代。
二战时期日制九七式手榴弹
这枚二战时期日制九七式手榴弹,通长10.5cm、底径5cm,重402g,国家三级文物。该手榴弹是二战时期日军标准破片手榴弹,不带发射药筒,弹体底部没有螺纹孔,弹体为黑色,外表刻有破片槽纹。
△ 二战时期日制九七式手榴
九七式手榴弹是在九一式手榴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在外观上与九一式手榴弹几乎一样。但因为九一式手榴弹的爆炸力较小,而且比专门的手掷手榴弹有着更长的引信延迟时间。为解决这些问题,日本在1937年(日本皇纪2597年)研制了此款手榴弹。
九七式手榴弹装配TNT炸药65克,缓燃时间为4~5秒。该弹取消了装置发射药的凹陷及泄烟孔,并简化了击针和惯性体的构造,一般用于手投,也可以用50毫米(口径)枪上掷弹筒发射。
九七式手榴弹从1937年开始投入使用,直到二战结束,是日本军队在二战时期使用数量最多、范围最广泛、知名度最高的一种手榴弹,代表了侵华战争及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手榴弹最高水平。
二战时期日制四式陶制手榴弹
这枚二战时期日制四式陶制手榴弹,通高8.5cm、口径3cm,重282g,国家三级文物。该手榴弹为球形。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共收藏了十枚四式陶制手榴弹。
△ 二战时期日制四式陶制手榴弹
二战后期,由于战争局势显著变化,日本海军在盟军的持续轰炸和封锁下,不得以采用陶瓷来替代金属制作简易手榴弹,作为应急武器使用。在此背景下,日本于1944年(日本皇纪2604年)研制了四式陶制手榴弹。
四式陶制手榴弹是在赤陶器内部填充TNT炸药,延迟时间为4~5秒,但是由于外壳主要为陶器,其爆炸后的威力明显低于金属制手榴弹。
完整的四式陶制手榴弹顶部有一橡胶座,安装一个拉发摩擦引信和堵盖,外有一条系带可挂脖携行或用于投掷,为防止湿气进入弹体,手榴弹还带有一个橡胶帽。但该弹引信并不稳定,对使用者也具有很大的危险。
1945年,日军在硫磺岛与冲绳岛战役中都使用到该手榴弹。它的出现反映了日本在二战后期钢铁资源已严重短缺,但却企图拼死一搏,这也预示日本军国主义必定败亡的结局。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除收藏了上述手榴弹以外,还收藏了其他不同型号和规格的手榴弹。这些手榴弹作为步兵近战的利器,是日本法西斯不可磨灭的侵华罪证,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抗日战场的残酷。
参考文献:
- 兵器工业部轻武器研究所,《国外轻型步兵武器》编译组著:《国外轻型步兵武器 上》,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3年。
- 高欣宝,高廷如主编:《战争遗留旧杂式弹药标志识别》,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 铁血图文编著:《战地精英 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
- 军情视点编:《苏维埃之拳——二战苏军单兵武器装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
- 赫英斌编著:《二战日本陆军单兵装备》,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14年。
- 火器堂堂主编著:《抗战机密档 中日军队轻武器史料》,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