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从内容到阅卷全流程揭秘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从内容到阅卷全流程揭秘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从隋唐时期开始,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科举的历史、学习内容、考试分级、分科、考试过程以及阅卷制度六个方面,全面解析这一独特的考试制度,带你领略古代士子们"金榜题名"的艰辛历程。
第一部分:科举的历史简介
"科举"一词源于"分科举人"之意,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时期,由隋炀帝杨广正式推行。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和"明经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唐朝时期,科举场上出现了"状元"这一称号,而"状元"这一充满魅力的名词,则是由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发明和创造的。武则天之后,"状元"就成为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第二部分:科举的学习内容
古代考生需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等共计四十多万字的经典文献,并且全部都要精读背诵。此外,考生还需要阅读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以及其他经典史书和文学书籍。
古代高考需要学习的科目主要有"书、诗、论、赋"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试帖诗则是以古人的某一首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第三部分:科举的考试分级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 第一级:院试,读书人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 第二级: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是"秀才",及格者被称之为"举人"。乡试的第一名则被称之为"解元",因乡试的考期在八月,故而又称为"秋闱"。
- 第三级:会试,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则为京城的礼部官衙。考生考中之后称为"贡士",第一名则叫"会元"。
- 第四级: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的,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考,考中的就称之为"进士"。殿试共分三甲来录取,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被称之为"状元",第二名被称之为"榜眼",第三名被称之为"探花",统称为"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则是根据官场需要来取若干名,都"赐进士出身"。最后的三甲也会取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第四部分:科举的考试分科
古代科举一开始实行全国统考,多数年代都是"一榜取士"。但自古江南出才子,北方读书郎在科举场上整体上显然是考不过江浙秀才的。后来出于公正、平衡和照顾起见,最后一轮的总决赛殿试,有的朝代,例如明朝就分出了南、北不同的考题和考试时间。最终出现了"南卷"和"北卷"之分,甚至有南、北、中三卷之分。
现在中国的高考分为文、理科,古代的科举也分科,有文、武科之异,因此,有"文状元"和"武状元"之别。根据史料考证,中国古代的第一个"武状元"名叫薛奕,而有名的"文状元"就太多了!例如唐代的大诗人王维、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清末的实业家张謇等,这一些人都是"状元出身"!
第五部分:科举的考试过程
在古代,考试时间也是十分固定的,但并不限于一次考试。有的朝代就有"春考"和"夏考"之分,最后决出状元的"殿试"则一般安排在三月里的春天,即所谓的"三月廷试"!
而且,古代的考试时间一般也分为三天,但不是像现在这样连着考,而是中间会空出两天。明、清两朝的乡试时间在阴历的八月份,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殿试在三月份。乡试和会试两试的时间定在当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一共三天。
江南的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个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上是九天七夜!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
对于试卷的类型,各朝代是差不多的,各朝所考科目总的变化也不大,但题量很大!根据所选科目的不同,要完成相应的考卷才有可能考取功名。表面上看比现在的高考试卷简单,看似只写作文,实则更复杂,属于是"一考定终生"!
因为考题量大,时间长,时长都会发生"考死考生"的事件!这是因为当时预防作弊的相关措施非常之严格,考场是全封闭式的。一排排的号舍把考生给隔开,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
白天考试时,由上层木板代替桌案,下层木板代替坐凳来供考生坐着答题,到了晚上则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用来当睡觉的床铺。但是因为号舍的长度只有四尺,相当于现在的一点三三米,所以人睡觉躺下去时连腿都无法伸直!
而且号舍没有门,考生需要自备油布来做门帘,以防风雨的侵袭!
科考在当时是考生的大事,同时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科举考试的顺利进行!科举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期间无论发生任何事都不能开锁!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和白天饮水之用。
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由于"秋闱"时的天气非常炎热,考生们吃住全在狭小的号舍里,因此经常有考生因中暑生病或食物中毒而导致意外死亡!还有的考生,则是被藏在号舍屋檐等处的毒蛇给活活咬死的!
第六部分:科举的阅卷过程
现在的高考有严格的封卷制度,每场考试一结束,便弥封考卷,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作弊。实际上,这种"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根据史籍记载:在中国古代,"科举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在《宋史·选举》中有说:宋太宗淳化年间,为了"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臣陈靖的建议,开始推行起"糊名烤校法"。
也就是说: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的姓名和籍贯,在经过"弥封、腾录,对读"等流程,最终决定了录取卷之后,才会拆开"弥封"来查看考生的信息。追溯起来,宋朝的"糊名考校法"显然是如今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
而且和今天一样,历朝历代的阅卷时间都是有严格规定的,皆要求在一定时间内阅评完毕!
以清代为例,阅卷时间规定的是十天,这十天还包括之前"弥封、腾录和对读"的时间。期间的吃喝请客又会用去不少的时间,所以真正的阅卷时间相当紧张,严格来说也就三四天的时间!因此,那时候的考官一般一天要评阅二十本试卷,多的甚至可达到三四十本!另外,普通阅卷人员要阅的卷子会更多,所以大都是超负荷工作!
由此可见,在没有现代电脑辅助阅卷的古代,阅卷人员根本没有时间仔细地阅读每份试卷!为了加快阅卷速度,按时完成朝廷规定的工作,阅卷人员也是想尽了办法,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手段就是看"第一印象"。也就是重点看"考生的头场卷子",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只阅前场,又止阅书义"!
一般情况下,如果"考生的头场卷子"考得好,阅卷时得了"高分"和"好评语",基本上便上榜有戏了。可是,如果"头场"考砸了,那么后两场发挥得再好,也很可能会名落孙山。所以,古时候的考生都会特别地看重"头场"考试的答题。
古时的"科举考试"无疑与现代的公务员考试一样,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如果想要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那简直可以说是难如登天,高中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凤毛麟角","人中龙凤"!
故事素材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敬请各位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