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神经症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波动大、自我身份识别障碍等症状。这种疾病往往起源于幼年时期,具有较高的遗传倾向,且与早年心理创伤密切相关。目前,边缘型人格障碍主要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进行长期管理。
基本信息
- 就诊科室:精神心理科
- 是否医保:是
- 英文名称: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 疾病别称:情绪不稳定人格障碍、边缘人格情绪不稳定人格障碍、边缘人格
- 是否常见:是
- 是否遗传:是
- 并发疾病:应激性精神病
- 治疗周期:长期治疗
- 临床症状:难以控制情绪、自我身份识别障碍
- 好发人群: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有童年心理创伤的人群
- 常用药物:卡马西平、锂盐
- 常用检查:DSM-V诊断、MRI检查
病因分析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人格具有高度遗传性,且在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亲属中,心理障碍的患病率较高。此外,脑神经病理学因素、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也与其发病相关。
主要病因
- 遗传因素:人格具有高度遗传性,患者亲属中常见心理障碍。
- 脑神经病理学:患者海马和杏仁核容积减低,或仅杏仁核容积减低。
- 生化因素:5-羟色胺与攻击行为、冲动行为相关,乙酰胆碱抑制剂可能影响情感稳定性。
- 心理社会因素:早年创伤发生率高,包括情感忽视、过度保护、分离、性虐待、精神虐待等。
流行病学
目前缺乏该病在中国的具体流行病学数据。
好发人群
-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人格具有高度遗传性。
- 有童年心理创伤的人群:如父母分离、性侵、虐待等,这些因素会导致早年创伤发生率较高,增加成年后患病风险。
症状表现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情绪控制困难、人际关系不稳定和自我身份识别障碍。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自毁、自杀行为等其他症状。
典型症状
- 难以控制的情绪:情绪体验极端,从无助感、无望感到兴奋感、全能感交替出现,生活缺乏实际目标。
- 强烈又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在理想化与贬低之间快速转换,对他人既依赖又充满敌意,难以维持稳定关系。
- 自我身份的识别障碍:自我概念模糊,自我意象不连续、前后不一致且自相矛盾。
- 分离焦虑:极度害怕孤独和被抛弃。
其他症状
- 自毁、自杀行为:情绪控制和挫折耐受能力差,易出现冲动行为,包括暴力攻击、自杀自伤等。
- 被抛弃的恐惧和害怕孤独:面对分离或拒绝时,会出现强烈应激反应。
并发症
- 应激性精神病: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多在应激情况下出现,可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恢复,表现为言语混乱、动作杂乱、感知异常等。
就医指南
当患者出现情绪失控、自毁或自杀行为时,应及时就医。建议前往精神心理科进行相关心理评估与测验,以明确诊断并与其他精神疾病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 出现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对他人既依赖又充满敌意,突然暴饮暴食、消费无节制、鲁莽酒驾等行为时需要及时就医。
- 出现自杀、自残、精神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诊断标准
- 患者常表现为自卑、空虚无助、觉得自己被抛弃、偏执、难以控制的愤怒、人际关系紊乱、冲动行为(挥霍、物质滥用、自伤自残等)、自我意象与情绪方面的不稳定等临床症状。
- 综合DSM-V检测以及心理评估支持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MRI检查患者出现海马和杏仁核容积减低,或者仅杏仁核容积较低等结果可以明确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
鉴别诊断
- 躁狂抑郁症:躁狂病人虽可以出现类似人格障碍的表现,但仔细观察可发现兴奋性强、言语增多等表现。边缘型人格障碍一般无兴奋性强、言语增多的表现。
- 脑器质性疾病:脑器质性起疾病患者大多有脑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体征,结合脑电图、CT等辅助检查可发现异常。边缘型人格障碍MRI检查可发现海马和杏仁核容积减低,或者仅杏仁核容积较低。
治疗方案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是一种长期过程,通常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具体时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需要在精神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治疗周期
本病治疗周期一般为1年左右,但是容易复发。
药物治疗
- 锂盐:是最广泛使用的情绪稳定剂,能够抑制中枢神经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释放,并增加神经元重新摄取而发挥抗躁狂的作用。
- 卡马西平:是临床常见的抗癫痫药物,使用时需注意其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皮疹的可能。
心理治疗
对人格障碍患者有益的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分析和心理分析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认知分析治疗、人际间心理治疗、辨证行为治疗和心理教育等。其中,辨证行为治疗是经过临床验证被认可的有效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方法。
预后与复发
边缘型人格障碍无法自愈,预后欠佳,治疗较为困难。患者可能会因为严重的症状,比如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稳定等问题,导致预后不理想。
能否治愈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难以治愈,容易复发。
能活多久
边缘型人格障碍对寿命没有直接影响,但严重的暴力倾向可能导致寿命缩短。
复诊
患者每个月可进行一次心理检查、MRI检查复诊。
生活管理
饮食调理
- 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 不宜进食辛辣饮食,少吃火锅、烧烤等。
- 进行合理的饮食,每日三餐按时进行,饮食量要适中,勿过饱。
日常护理
- 多进行运动,常呼吸新鲜空气。
- 多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 用药方面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者减药。
- 患者可进行适当的锻炼,出现不良的情绪学会用运动的方式来发泄。
心理护理
家属可帮助患者认识自我,学会如何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学会如何忍受生活中某些无法避免的痛苦。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当患者出现过激的情绪行为时,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尽快制止其不良行为。
特殊注意事项
要注意患者出现的自杀、伤害他人等的不良行为,应及时制止,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预防措施
边缘型人格障碍主要是遗传因素导致,没有特异的预防方法,但是通过家人的关心和爱护,避免精神心理创伤,避免压力过大,对于预防边缘型人格障碍有一定的作用。
- 从小给孩子一个和谐、安全和值得依赖的生活环境,给予他们健康成长所必须的关爱氛围,让彼此形成强烈而持久的亲子情感连结。
- 父母要关爱儿童,建立亲密的亲自关系,合理的教养方式,不专制、不放任,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可让儿童的人格发展趋于稳定。
参考文献
[1]孙瑞琛,许燕,吴燕.边缘型人格倾向及内部表征影响投射防御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05):868-871.
[2]钟明天,刘莹,曹曦瑜,凌宇,姚树桥,蚁金瑶.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情绪抑制功能的ERPs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06):605-608.
[3]陈胡丹,及若菲,黄国平.辩证行为疗法及其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J].四川精神卫生.2016,(05):477-481.
[4]建强,周志坚,王建,冀二妮,朱炼,杨海晨,刘铁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态度与儿童期虐待的相关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5,(07):622-624.
[5]鲍婷婷,潘辰,唐秋萍.反映能力与边缘性人格特征:述情障碍的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02):30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