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与“智者”有什么区别呢 ‖ 雍也篇6.23
“仁者”与“智者”有什么区别呢 ‖ 雍也篇6.23
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智者与仁者的不同特质,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个经典论断的内涵。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①,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①知:同“智”。乐(yào):喜爱。
翻译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解读上一章樊迟问老师何为“知”,何为“仁”。
本章紧承上一章接着介绍“知”和“仁”。
《论语》的核心观点是“仁”,“仁”是指个人的人生正道。那么,什么是个人的人生正道呢?
“人道”仿“天道”。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界”。人,在追求人生正道的时候,就可以模仿自然的某些品德。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 学而篇1.1》开篇即介绍人生的追求就是做一个“悦乐不愠的君子”。
“知者”和“仁者”都是“悦乐”之人。
“知者”之“乐”,在于“知者”的智慧如流水,灵动、润泽万物而不言。“仁者”之“乐”,在于“仁者”之德行如大山,厚重、滋养万物而不言。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运用智慧处理事情时如行云流水,因物制宜,因时制宜,绝不固守陈规;仁者内心平静,如大山一样,承载飞禽野兽,植被河流,以利他之心待人待物,平静祥和安宁如大山。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处理,每次顺利解决问题时,当然都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仁者通透豁达,既能包容万物,还能成就万物,顺天命,成人道,既成就别人,也成就自己,心态平和稳定,当然身体康健、长寿。
正如《论语 宪问篇14.4》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即,“有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但有好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本章虽然将“知者”与“仁者”并列,但将上一段中“仁者”与“勇者”的关系套用到本章,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仁者必有知,知者不必有仁”。
即“知者”不一定是“仁者”,但“仁者”一定是“知者”。
由此可知,《论语》树立的人格典型是“君子”,“君子”一定是追求“仁德”的人。
“仁者”一定为“知者”,即“仁者”兼具了本章中“知者”的特点。即“仁者”既乐水,也乐山;其既“动”,也“静”;其既“乐”,也“寿”。原创 榕述讲论语 榕述讲论语
发布于 202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