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从悯农诗人到无耻宰相
李绅:从悯农诗人到无耻宰相
李绅,这位创作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千古名句的诗人,最终却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酷吏。从悯农诗人到无耻宰相,李绅的人生经历堪称戏剧性。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唐诗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但对它的拥有者大多所知甚少,而知晓了作者生平,会惊诧得合不上嘴巴——这人怎么竟是这副德行?
李绅,祖籍亳州谯县,即今天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
他少时命运坎坷,六岁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公元806年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公元840年,即开成五年,李绅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
李绅与李德裕、元稹号为“三俊”。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
作为一名诗人,他的代表作为组诗《悯农二首》,影响深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其二。
其一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农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活活被饿死。
关注民生疾苦,深刻反映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对农民给予真挚同情,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呀!不禁让我们看到他的前辈杜甫投来的那束忧郁目光。
李绅因此而获得了“悯农诗人”的美称。
写下这千古传诵组诗的李绅,后来做了唐文宗时的宰相,权力达到顶峰,风光一时无两。
正是应了那句话:人一“阔”,脸就变。
步入仕途、飞黄腾达后的李绅,逐渐丧失了诗歌里的悯农情怀,蜕变成为一个花天酒地、滥施淫威的腐官酷吏。
官职不断升高,李绅“渐次豪奢”:生活极其铺张、奢华,家中还养着成队歌女,类似于今天的恒大歌舞团。
据传,李绅一餐的耗费经常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他吃鸡子只吃鸡舌,光一盘烧鸡舌,就得费鸡无数只。
这时候,在听到孩子们郎朗诵读自己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稚嫩童声时,李大人已经心如一潭死水,再激不起半丝波澜了。
据《云溪友议》记载,发迹之前,李绅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中做客,他称李元将为“叔叔”。发迹之后,李元将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或“侄”,李绅都不满意,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他才勉强接受。
一个姓崔的巡官,与李绅有同科进士之谊,他特地前来拜访李绅,不料家仆与一个市民意外发生争斗。
李绅得知这个家仆是姓崔的人,竟将这仆人与市民一起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来。理由是:过去我曾认识你,既然来到这里,为何不来相见?
崔巡官连忙叩头谢罪:来晚了,来晚了!被打二十杖后,送到秣陵,他吓得面如死灰,但却不敢大哭一声。
李绅当淮南节度使时,对百姓疾苦极为漠视。他治下的百姓,终日惶惶不安,纷纷渡江淮而逃难。
他不为所动,反而振振有词:“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不必报来。”
亏他还记得麦子!只可惜打比方用错了对象。
与李绅同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他嗤之以鼻。
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曾应邀参加时任扬州节度使李绅组织的宴会。当他看到李绅家中歌妓成群,其中一名歌妓色艺双绝,感慨颇多,写下了《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佳肴美酒,歌姬美色,轻歌曼舞,一曲《杜韦娘》像春风般拂过宴席。
李司空早已习以为常,养尊处优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可我这个江南来的刺史真是肝肠寸断,于心不忍。
这就是成语“司空见惯”的由来。
有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而李绅得到的是“现世报”。
因生活豪奢、为官酷暴、滥施淫威,李绅被定性为酷吏。
按照唐朝规定,即使死后也要被剥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
李绅带着“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结束了七十四岁的生命。
让李绅生前没有料到的是,作为一朝宰相,他早被历史遗忘,他的斑斑劣迹也被风吹雨打去,但他的《悯农二首》却流传千古,留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