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和四禅八定的区别,内照开解,即大乘门!
禅定和四禅八定的区别,内照开解,即大乘门!
禅定和四禅八定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修行层次和境界。本文将通过达摩《悟性论》中的教诲,深入探讨六根、五蕴等佛教核心概念,并揭示内照开解作为大乘门的关键意义。
「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是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
这是说,如果这个人知道六根原本就是虚妄不实的,五蕴也不过是假名,五蕴皆空。然后遍体求之,发现六根、五蕴根本就没有定处,皆是虚妄,那么就应当知道,此人已经解得佛意。
这就跟我们在《楞严经》里讲的四科虚妄一样,首先是五阴虚妄,也就是五蕴皆空而不实,故「五蕴假名」。然后是六入虚妄,其实就体现了这里说的「六根不实」,包括十二处虚妄,十八界虚妄。这些都是告诉我们,佛性离一切相,什么都没有,不着在六根、五蕴上。没有定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但同时也要明白,六根、六尘、五蕴、七大等,皆是如来藏性,相即是性,都是不二的。所以六根、五蕴也是佛性的显现。所以《楞严经》云:五阴本如来藏性。如来藏就是佛性,不过是名字不同而已。
并且佛性就在六根门头放光地动,六根的见闻觉知之性,亦是佛性。你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觉、意能知,这些六根之性皆是佛性的作用。所以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也正是达摩大师说的:“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
所以六根虽然不实,但佛性也不离六根,不即不离,虽在六根处,但不着在六根上,不立亦不废,如此才能圆融无碍。这里主要是为了体现佛性离一切相,所以才说:「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
「五蕴窟宅」就是五阴虚妄,所以「是名禅院」,禅院也就是心地,禅的院子就是方寸之心地。所以照见五蕴皆空,才能见到真心。「内照开解」就是反观内照,于奢摩他,微密观照,从而开解佛意,「即大乘门」。
所以大乘是直接从无相入手,观一切皆无,照见五蕴皆空,本来无一物。而小乘则是认为五蕴烦恼实有,所以想着断除五蕴烦恼,然后就犯了舍妄求真的毛病。不能明白五蕴虚妄,烦恼本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