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山水诗对李白的创作影响
谢灵运山水诗对李白的创作影响
谢灵运作为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之一,其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盛唐诗人李白的创作中,谢灵运的山水诗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文将探讨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具体影响。
《宋书·灵运传》记载:“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密则不如也,所著文章传于世。”谢灵运以其独特的笔法,在晋宋之际开创了南朝的新诗风,为诗坛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开创性力量。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宋书·谢灵运传论》开篇即阐述:“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刚柔迭用,喜愠分情。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六义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讴谣,纷披风什。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无或异。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这说明个体生命孕育之时,接受五常之德行,形成刚柔并济之性格。而个体内在的志向与情感,则需要通过诗赋歌曲向外传达。诗歌作为情感表达方式之一,需遵循真实反映内在感知的原则。
然而,晋代文学因受政局影响,玄言诗盛行,致使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正如史书所载:“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聘文辞,义殚乎此。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
直到宋代,颜延之和谢灵运带来了真正意义的革新。刘师培指出:“晋、宋之际,若谢混、陶潜、汤惠休之诗,均自成派。至于宋代,其诗文尤为当时所重者,则为颜延之、谢灵运。”颜延之与谢灵运引领文人,开始重视“缘情”,强调吟咏性情,重视作品的抒情色彩和审美价值。
谢灵运首开将自然美景引入文学创作的先河。他一改文人仅将山水作为叙事抒情陪衬的做法,将山水塑造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解放了诗歌,也丰富了艺术技巧。正如《文心雕龙·明诗》所言:“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谢灵运山水诗对李白创作的语言影响
姚斯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中提到:“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读者都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仿佛就是一部气势恢弘的管弦乐章,每个时代的文人都用相同的音乐符号演绎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华美乐章。
李白作为盛唐文学的代表,非常推崇谢诗。在其创作中,时常能够捕捉到谢灵运及其诗歌的踪影。或直接提及康乐公,或化用其诗词,或借用其意境,充分汲取谢灵运在山水诗歌创作中的特色与优势。
谢灵运有诗《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通观全诗,夕阳、气候、山水、林壑、云霞、芰荷、蒲稗,如具灵性的生命个体于眼前渐次铺展开来,一幅宁静而别致的山水图跃然纸上:夕阳渐入,气候渐变。远处的山水还保持着清澈的色泽,静谧的湖光山色使人身心愉悦。远游之人于安闲舒适之中流连忘返。乘舟渡湖之时,天色已晚。树林和山谷收敛了暮色,飞动的云霞也很快消散。芰荷绿叶相互掩映,菖蒲和稗草也顿生浓郁。诗人用手拨开小径两旁的草木,惬意地徐行在南上的小路上,时而又栖息于东轩之内。
诗歌真实再现了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风格。回味言语之中,品读诗词之间,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运用直白的词句,对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和山水秀色进行了不加雕琢的描摹。诗文之中,未见典故,全无佶屈聱牙之感。一切皆显清简素淡,一气呵成。作者自由神往地抒写所见所闻,身心完全浸入山水之中,切身体悟大自然的灵动秀美。
特别是“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一句,真实而亲切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之时,山林岩石被暮色笼罩,云霞烟气慢慢收拢的宁和之景,充满着曼妙的唯美之感。
李白有诗《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脁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文章彪炳光陆离,应是素娥玉女之所为。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凝毫采掇花露容,几年功成夺天造。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群仙长叹惊此物,千崖万岭相萦郁。身骑白鹿行飘飖,手翳紫芝笑披拂。相如不足跨鹔鹴,王恭鹤氅安可方。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为君持此凌苍苍,上朝三十六玉皇。下窥夫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
正如诗歌所载,殷公所赠的衣裘美轮美奂,衣襟前刺绣着森林深壑,衣袖上刺绣着夕阳飞霞。李白自然联想到康乐公曾泛舟巫湖之上时所见的那番别致美景。睹物思人,设想着康乐公见此美衣,也定然会因为这衣裘上的山水美景而诗兴大发。“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一句,便是对谢诗的直接化用。
由此可见,谢灵运对李白的影响,无论是于生活之中,还是诗歌创作之时,都有积极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