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小课堂⑥丨麋鹿——滨海湿地神兽
海洋科普小课堂⑥丨麋鹿——滨海湿地神兽
麋鹿,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拥有着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它们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但在20世纪初几乎在中国本土绝迹。经过不懈努力,如今我国已建立94个麋鹿迁地保护种群,总数达1.4万余只。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种被誉为"滨海湿地神兽"的珍稀动物。
雄性麋鹿(谢汉宾 摄)
形态特征
麋鹿,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特有珍稀物种。它们个头高大,威武健壮,面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俗称"四不像"。
脱落鹿角(谢汉宾 摄)
雄性麋鹿有角,雌性无角。雄鹿的枝状角前杈再分小杈,后杈不分杈,左右不对称,脱落顺序存在差异。雄性麋鹿的鹿角每月12月脱落,翌年2月长出新角。
鹿角脱落的雄性麋鹿(谢汉宾 摄)
生活习性
麋鹿主要栖息在滨海湿地,以互花米草等植物为食。一胎通常产一仔,四五月份是产仔高峰期。初生小麋鹿身上布满梅花斑点。
初生小麋鹿(宗云龙 摄)
历史变迁
先民利用麋鹿践踏的沼泽播种,史称"麋田"。历史上,麋鹿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部沿海。由于多种原因,20世纪初,麋鹿在我国本土绝迹,少量流落海外。
保护现状
1985年,我国实施麋鹿重引入计划。经过种群复壮、迁地建群、野化放归,目前,我国已建立94个麋鹿迁地保护种群,其中6个野生种群,麋鹿总数达1.4万余只。
麋鹿(胡振宏 摄)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麋鹿保护区,拥有全球最大的麋鹿种群。2024年,保护区麋鹿种群数量增长至8200余头,其中野生麋鹿种群3500余头。
滨海湿地的麋鹿(谢汉宾 摄)
滨海滩涂湿地的麋鹿呈大集群分布,可采食互花米草。偶入农田,破坏农作物。根据环境容纳量,适度调控麋鹿数量,并开展生态补偿,实施麋鹿种群科学精准智慧化的保护和管理。
上海市重引入麋鹿(谢汉宾 摄)
上海作为野生麋鹿最后的绝灭地区之一,重引入麋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崇明区新村乡麋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重引入麋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上海市重引入麋鹿(谢汉宾 摄)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本文原文来自上海水务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