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日本到底抢了多少中国文物?如今还能要回来吗?
抗战时期,日本到底抢了多少中国文物?如今还能要回来吗?
抗战时期,日本对中国文物和典籍的掠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惨痛记忆。据统计,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共掠夺中国历代文物近200万件,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文将详细回顾这段历史,并探讨战后中国的追索努力。
精美的敦煌壁画
日本对中国文物的劫掠历程
日本对中国文物的劫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朝末期
跟随八国联军一起掠夺文物。第二阶段:民国初年至全面抗战爆发前
以商人、学术为目的在国内倒卖偷窃文物。第三阶段:七七事变后
以武力直接劫掠。
以下是具体劫掠事件: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洗劫清代文溯阁内的《四库全书》。
文溯阁
1933年,日本山中商会的老板山中和北京分店经理高田勾结北京古玩奸商倪玉书,对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的石雕进行肢解、劫掠。
1935年,日本考古队在辽祖耶律阿保机寝陵等地发掘的珍贵文物,如耶律阿保机夫妇的玉册残简,也被盗运东京。
1933年-1938年,日本政府支持东亚考古学会在牡丹江渤海遗址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毁灭性挖掘,所有的文物都洗劫一空,掠夺渤海文化文物数万件,成为我国渤海文化考古历史上的空前浩劫。
1937年初,日本曾派人到山西的云冈石窟打着考古的名义,实则行盗窃之事,对云冈石窟内的各种石像、壁画等进行损毁和盗窃。
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日本以探险名义洗劫敦煌藏经洞内古籍,其中著名的有《古墓人体标本》、《人首蛇身图》、《李白文书》等等。
“大谷探险队”满载盗获的文物离开中国西北地区
- 1937年,日本在南京实行“金百合”计划,专门来盗掘古墓,掠夺中国历代文物,并且搜刮了至少6000吨黄金,其中南京共损失文物26584件,其中有珍贵文物、字画7720幅,书籍459579册。
1937年日军在南京洗劫文物
- 1937年和1942年,日军先后两次洗劫故宫博物院,共劫走珍贵古籍11022册、珍贵文物1372件,并且雍和宫内金丝楠木用水泥柱替换运送到国内,而且毁坏长城45公里,拆下的完整墙砖运送到日本国内。
1933年,集聚在午门前预备南迁的故宫文物
1938年,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成立“学术旅行队”,在江浙一带公然盗掘各种文化遗迹。
1938年5月,日军劫掠了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古物保存所、六朝墓、西湖博物馆,挖掘了杭州附近古荡石虎山遗址以及吴兴钱山漾遗址等文物古迹。
1943年,日伪军将德都县境内的钟灵寺187尊铜像进行“献纳”,同时没收了德都县境内五大连池附近庙宇铜佛约200余尊,另外溥仪为了孝敬日本,还给日本关东军使领馆送出不少自己珍藏的文物,仅1945年3月23日就献出200件各种文物。
1944年,日军将承德避暑山庄的宗境阁拆毁盗运到日本。
日军劫掠珍贵书籍
根据战后统计,自1931年到1945年抗战结束,被日本掠夺的各类文物有1879箱,其他文物不计其数,仅战后日本自己统计的数据就有360万件。
被日军炸毁的商务印书馆
部分被掠夺的国宝级文物
- 北京人头盖骨:1929年发现,对于古人类的起源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意义。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北京人头盖骨下落不明。
北京人头盖骨复原像
鸿胪井碑:唐朝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的记载碑文,宽3米,高1.8米,重9.5吨,刻石文字共29字。1908年被日军劫掠献给明治天皇,被收藏于日本皇宫中。
猛虎食人卣: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造型奇特,出土于湖南省,现收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
猛虎食人卣
- 元际禅师肉身:唐朝高僧元际禅师的肉身,圆寂后肉身不腐且芬芳四溢。清末民初被日本人渡边四郎以毒死寺内和尚的手段盗走,现藏于横滨鹤见区总持寺。
元际禅师肉身
战后文物追索历程
开罗会议后,盟国开始考虑胜利后的索赔问题。西南联大教授呈文教育部,提出要求日本赔偿我国文化的损失。1945年10月1日,当时的中国政府通告日本禁止变卖自甲午战争后洗劫我国的文物。
1946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开始编写《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收录了甲午战争以后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劫掠的各种文物15245件。同时组织团队前往日本调查在日本境内的各种文物。
《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
根据战后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各地被日军劫掠和毁坏历史古迹741处,书画类15000多件,古器物类16000多件,碑帖类9300多件,珍稀书籍类300万册,杂件类60多万件。
文物追回困境
盟军总部对收回劫物规定非常严格,每一件物品的申请归还都必须书面申请,需要填写表格加以说明,比如文物的名字、制作年代、尺寸、重量等等,最好还要有照片,同时还要列出文物原有人,什么时候被劫掠,被劫掠的日军番号是什么等等。
中国被劫的文物数量非常多,调查面积非常广,加上日本政府不积极配合,单靠在日本的文物专家奔走,无法全力追回。盟军不准申请过直接向日本人追究或者调查,使得追索工作难上加难。
最后就是美国等国对中日战事时间的划分以及对日态度的转变,让我国无法如期追回文物。1949年6月23日,远东委员会提出文物补偿提案的时候,11国中虽然有9国赞成,但苏联放弃,美国使用否决权,最终提案搁浅。
成功追回的部分文物
- 周口店出土的一批化石,分成10箱运回国内。
- 冯平山图书馆的四库全书等善本3.5万余册被在日本藏几处,最后在上野公园帝国图书馆和伊势原等处查获。
- 沈阳博物馆藏缂丝古画58轴被运送到日本,战后多次调查无果,最终发现藏匿于一个日本人家中,经过多次交涉得以归还。
- 《永乐大典》25000册以及其他珍本,共计3286部、34970册,最终这批古籍装箱170箱,于1946年8月18日分两次运送回南京。
- 文物专家王世襄从日本帝国大学等处追回被劫夺的原南京中央图书馆的古籍106箱(一说117箱)。
- 日本政府分七批陆续归还在中国掠夺的109箱文物。
- 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的古籍在香港被洗劫后最终得以追回,计刘文典之宋元明版古籍646册分装3箱,岭南大学书籍278册手册400册装6箱。
除此之外,还有158873册书籍、2000件古物、字画、拓本、佛像、寺钟、刺绣织品、家具、饰品等物先后归还我国。
金陵大学遭日军抢去10车书籍,后索回
当前文物追索情况
解放后,国家文物局以及民间团体一直要求日本归还中国的文物。虽然追索过程艰难,但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2019年流失日本的国宝“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成功追索回国,这为今后的文物追索工作开了个好头。
文物追索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随着国际法的不断完善和国际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流失文物将回到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