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先行|山西中阳:“小木耳”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碳”路先行|山西中阳:“小木耳”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在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一排排科技大棚里绽放的黑木耳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更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中阳县一排排坐落有序的科技大棚。张旭盛摄
中阳县的黑木耳栽培始于吕梁山深处,得益于当地高海拔、低纬度、昼夜温差大、冷凉干燥的良好自然条件,产出的黑木耳品质接近野生品种,口感细腻、营养丰富,被誉为“黑色国宝”。
自2018年首次尝试棚栽、地栽黑木耳以来,中阳县黑木耳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全面铺开,栽植菌棒达1564万棒;2021年增至4340.4万棒;2022年更是建成年产1亿棒的菌棒厂。截至2023年底,全县累计投资7.6亿元,建成种植大棚1000栋,形成年产1亿棒的菌包生产线和7000万棒菌糠资源化利用生物质燃料生产线。
“小木耳”撑起中阳乡村振兴“大产业”。张旭盛摄
短短几年间,中阳县已成为“全国黑木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县”,享有“华北木耳第一县”的美誉。2023年,全县栽植黑木耳4835万棒,在暖泉镇、武家庄镇等4个乡镇实现规模化种植,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行的良好发展格局。
为确保农民增收,中阳县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银行+保险”模式,以及“土地流转+农业托管”等模式,探索“订单生产+定价收购+网络销售”等联农带农模式。据统计,2023年全县黑木耳产业带动3948名脱贫户增收,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带动210户脱贫户增收,户均增收3238元;直接带动农民1万余人,年均增收6000元。
黑木耳鼓起了农民“钱袋子”。张旭盛摄
黑木耳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带动了菌棒厂、采摘园、销售、产品包装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总产值5亿多元,增加固定投资4亿多元,为产业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借助山西省设立特色专业镇的东风,中阳县将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打造中国木耳产业发展高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