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余市分宜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江西新余市分宜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分宜地处江西中部偏西,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和闽东南三角交汇点,是一类中央苏区县和革命老区。分宜,分外宜人地、民生知名城。这里文化底蕴深、生态禀赋好、发展前景美,一诗一书一屏一座城。
历史沿革
分宜分自宜春,宜春原隶属于袁州,古为荒服之国,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吴,战国时属楚,奏统中国后置三十六郡,袁州属九江郡。汉高祖时置豫章郡,宜春归属。后汉仍旧。
三国时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分豫章立安成郡,领三县,宜春居其一。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平吴,为避太后讳,改宜春为宜阳,仍属安成郡,隶荆州。至陈顅明三年(公元589年)宜阳县改属江州。隋灭陈后,于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置袁州,因袁山为名。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邵,称宜春邵。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改袁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为宜春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郡为州,仍领萍乡、宜春、新余三县。至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八月,乃析宜春之神龙、招贤、丰牙、化全、儒林、彰善、挺秀、文标、旌儒、清教十乡置分宜县,因分自宜春,故名分宜。属袁州。县治为钤阳镇。又因其地本唐时的安仁镇,所以也曾名安仁镇。
元朝时隶属于湖南行省,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改为袁州路,属于江西行省。明朝改为哀州府,领四县,分宜是其中的一县。清因明制,袁州府仍领四县。
中华民国成立时,废府留县,全省分四道区,分宜属庐陵道。道尹初驻宜春,后驻吉安。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尹制,分宜县直属江西省政府。民国二十年分宜设党政委员会,县长兼委员长。民国二十一年废党政委员会制,全省改设十二个行政区,后缩为八区,分宜属第二行政区。区设督察专员,管辖本区各县。当时分宜县设四个区,十七个联保,一百八十九个保、一千九百四十七个甲。
1949年七月十五日(农历六月二十日),分宜人民迎来了解放,七月二十日分宜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隶属袁州专区管辖。1952年,全省九个专区改为六个专区,分宜隶属于南昌专区。1955年三月十一日分宜县人民政府改称分宜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县治迁今址(潭家边)改名为分宜镇。1959年南昌专署迁宜春,名宜春专区,分宜仍属之。1983年七月恢复新余市,分宜划归新余市管辖。
行政区划
1949年7月15日(农历6月20日),分宜解放。7月17日,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成立3个区:介桥、杨桥、松山。9月,增设双林区;10月,又增设凤阳区。11月10日,县人民政府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议取消保甲制,组织农民协会。1950年6月,建立高岚区。
1952年7月,洋江区建立,至此,全县区序是:1区介桥、2区凤阳、3区松山、4区双林、5区杨桥、6区高岚、7区洋江。全县共7个区,3个镇,67个乡。洋江区,驻洋江。辖水东、山田、井元、大源、洙塘、芦塘、芦前7乡。
1952年8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1952年冬,凤阳区署迁西茶,更名为西茶区。1953年3月,第一区公所改为钤阳区公所。
1956年,撤区并乡,原3镇、67乡并为钤阳、介桥、池塘、罗田、西茶、湖泽、凤阳、尚睦、松山、新祉、双源、苑坑、双林、洞村、建设、杨桥、顾村、水头、高岚、操场、簧奎、太湖、洋江、洙塘、山田、芦塘26乡,称乡人民委员会。
1957年3月,恢复杨桥、双林两区;9月,增设铃阳镇,全县设2区、1镇、26乡。
1958年3月,又撤销区的建制,并将27个乡、镇并为l3个乡、镇,即:钤阳镇和钤阳、介桥、湖泽、松山、新祉、双源、苑坑、双林、杨桥、高岚、洞村、凤阳12乡。
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政社合一,改乡为公社。全县设1镇、12个公社、200个大队;另有大岗山垦殖场和介桥垦殖场。
1958年冬,钤阳成为江口水库库区,钤阳公社撤销。未淹的昌田、冶元两个大队划归大岗山公社(原双源公社),横溪、池塘两个大队划归介桥垦殖场。
1960年,介桥公社与分宜镇合并;大岗山公社与大岗山垦殖场合署办公。
1961年,恢复介桥公社,从高岚公社分出上松、凤塘、双井、塘西、赤土、操场、牛泥塘等大队,成立操场公社;分出上楼、下楼、石马、岭下、发水坑、兰盘、箦奎、弓江、山背等大队,成立箦奎公社;分出石塘、行陂、大湖、芳山、小江边、仓下、桂村、悉带、炉前等大队,成立太湖公社;从双林公社分出霞贡,楼下、南村、仓上、小吉、程家坊、涂塘边、芜坑等大队,成立洞村公社。至此,全县设1镇(分宜镇),14个公社(介桥、湖泽、凤阳、高岚、箦奎、杨桥、双林、松山、大岗山、苑坑、新祉、操场、太湖、洋江)和2场(大岗山垦殖场、介桥垦殖场)。
1964年,撤销太湖公社,所属大队划归操场公社。1965年3月,成立芳山林场。
1966年至1976年十年,分宜县的各级政权机构瘫痪。1968年2月22日成立分宜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县委、县政府职权,党政合一,实行一元化领导。1968年,扩社并队。撤销簧奎公社,所属大队分别划归高岚公社和操场公社;撤销湖泽公社,所属大队并入介桥公社。大队由228个,并为99个,生产队由1999个并为809个。
1971年2月恢复中共分宜县委,5月,大岗山场、社分开,分别成立大岗山公社和国营大岗山采育林场。
1973年1月恢复湖泽公社。1982年,成立东坑林场。
1981年3月15日改分宜县革命委员会为分宜县人民政府。
1983年冬,政社分开,成立乡人民政府。
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大队为村民委员会,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全县设1镇,13乡,3场,154个村民委员会,1395个村民小组。
1985年7月,介桥乡并入分宜镇。全县设1镇,12乡,3场(芳山林场、东坑林场、介桥垦殖场)、154个村委会;1349个村民小组。此外,还有场、村挂钩的10个村民委员会。其中:东坑林场辖欧山、浒头、东坑、易家桥4个村委会;与畜牧良种场挂钩的西坑村委会,与大岗山实验局长埠林场挂钩的长埠、花园、同江口3个村委会;与山下林场挂钩的石陂村民委员会;与上村林场挂钩的上村村民委员会。
1988年12月10日,撤销杨桥乡、双林乡、湖泽乡、松山乡,分别设立杨桥镇、双林镇、湖泽镇、松山镇。
1989年1月,撤销杨桥、双林、湖泽、松山4个乡,成立杨桥镇、双林镇、湖泽镇、松山镇。
2000年6月,东坑林场划归新余市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管理。11月从分宜镇划出昌田、池塘、白田、横溪4个村民委员会,成立钤阳管理处。全县辖5个镇、8个乡、1个处、2个场,162个村民委员会、1377个村民小组。
2001年8月,钤阳管理处划归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其区划范围不变。是年12月撤销介桥垦殖场,并入分宜镇。
2003年10月撤乡并村。撤销苑坑乡、新祉乡、大岗山乡和松山镇,合并为钤山镇,辖区未变。全县撤销村民委员会29个。至此,全县辖5镇、5乡、1场,133个村民委员会,1375个村民小组。
2004年6月,钤阳管理处的横溪村,重新划归分宜镇管辖。
2005年12月26日,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将县农业局管理的县畜牧良种场,划归高岚乡管理。
2007年5月22日,撤销分宜县洋江乡改设洋江镇。设立的洋江镇行政区域范围为原洋江乡的行政区域范围,辖洋江街居委会和洋江、前江、山田、长塘、巷口、纽村、礼台、车田、辑睦桥、杨潭行政村。镇政府驻洋江。
2013年12月,经江西省政府批准,钤东街道成立。
2015年2月12日,分宜县凤阳乡获得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该乡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新设立的凤阳镇行政区域范围保持现凤阳乡的行政区域范围不变,镇政府驻现乡政府驻地。
2019年5月23日,分宜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新设立钤西街道,街道办事处驻文教巷居委会;将分宜镇的保健巷、府前、文教巷、青山、锻压厂、泉塘等6个社区划入钤西街道;将分宜镇的泗水路、二处、松湖、李家巷等4个社区划入钤东街道;将钤东街道的东兴、万溪、收村、洞源等4个行政村和介垦居委会划入分宜镇。
2022年下辖7镇3乡2个街道办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135个行政村和27个社区;国土面积1389平方公里,七分山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总人口34万。
操场乡
赤土村
凤塘村
桂村
井塘村
牛泥塘村
山泗村
上松村
石塘村
太湖村
塘西村
桃源街
东坑林场
东坑村
欧山村
易家桥村
洞村乡
程家坊村
洞村村
谷山村
楼下村
南村
石溪村
霞贡村
早木山村
分宜镇
白田村
保健巷社区
昌田村
池塘村
大台村
锻压厂社区
二处社区
分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社区
府前社区
横溪村
角元村
介桥村
李家巷社区
芦塘村
青山社区
泉唐社区
水北村
水东村
泗水路
松湖社区
文教巷社区
新村
站前村
政法巷社区
凤阳乡
白鹭塘村
大路边村
东山村
凤阳村
高坡村
郭家村
焦木村
礼堂村
沔村
上村
社下村
西茶村
西廊村
雁塘村
高岚乡
东山下办事处生活区
高岚村
弓江村
环桥村
兰盘村
盆溪村
山背村
泗背村
辋溪村
午乔村
西坑村
夏塘村
畜牧良种场生活区
湖泽镇
汉塘村
湖泽村
湖泽社区
罗沙村
南溪村
闹洲村
尚睦村
水川村
铁坑铁矿公司社区
钤东办事处
东兴村
介桥垦殖场
矿建社区
收村
天工社区
万溪村
下坊村
钤山镇
白芒村
大岗山村
大铜村
防里村
金鸡布村
龙源村
砻里村
木足村
桥边村
石枫村
双源村
松山村
檀溪村
堂下村
田心村
下田村
新祉村
行山村
冶元村
苑坑村
庄边村
双林镇
白水村
大姜村
秆坑村
黄家村
集贤村
建设村
姜源村
麻田村
青竹村
双林村
双林社区
宋家村
瓦屋村
下院村
中村
杨桥镇
顾村
观光村
湖丘村
建陂村
卷山村
浪里村
庙上村
泉丘村
社下村
水头村
潭湘村
土坎下村
辋川村
文江村
西田村
新楼村
杨桥煤矿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
杨桥社区
宜萍煤矿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
洙塘村
洋江镇
长塘村
车田村
辑睦桥村
礼台村
纽村
前江村
山田村
巷口村
杨潭村
洋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