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教育的最大秘诀是: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教育的最大秘诀是: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138716

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什么?一位自称是"儿童心理专家"的父亲,通过自己女儿小枣的教育经历,给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答案: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在当今"鸡娃"现象普遍、教育焦虑弥漫的环境下,这位父亲坚持"零基础入学"的理念,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耐心的引导,不仅帮助女儿克服了学习困难,还让她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教育经历,更是一堂生动的教育实践课。

我女儿小枣上幼儿园时,周围许多同龄孩子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小学课程,有的入学前就会背乘法口诀,有的认识500多个汉字,最超前的一个男孩,居然会背化学元素周期表!

妻子性子急,三番五次要求给小枣报兴趣班:"咱这么佛系,小枣上学以后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怎么办?小枣埋怨咱不负责任怎么办?"

我反驳:"小枣抱怨没有幸福的童年怎么办?"

在我的坚持下,小枣几乎是零基础入学。她只认识20以内的数字,能扳着手指做加法,手指不够用就放弃;她不会背唐诗,只会背30多首儿歌。

她会的,好像都不那么高大上,比如,她会认表,会自己定闹钟,会包饺子,会自己吃饭(包括用刀叉吃牛排),会编故事,会配合手电筒表演手影戏,会哄布娃娃睡觉(顺便把自己哄睡着)……

小枣入学后,妻子的担心应验了。因为同学们大多提前学过小学课程,老师就加快教学进度,简单的内容一带而过,几乎每天都进行小测验,名曰"以考代学",甚至把二年级的内容拿到一年级来讲。这下小枣遭殃了,学得稀里糊涂,考得一塌糊涂,回家就哭,怪我们是"坏爸爸""坏妈妈"。

妻子找我算账:"都怪你!搞什么素质教育,信什么零基础入学,现在麻烦了吧?以后别再说自己是儿童心理专家,只是嘴上功夫罢了,培养自家孩子都不够格!"

我不服气,却不能无视现实,眼睁睁看着小枣落后、厌学。

于是,我举着手机向妻子立下军令状:"好吧,以后我来陪读,辅导小枣的功课。给我两年时间,小枣上三年级之前,我让她的总成绩名列全班前10名,如果做不到,我自愿辞去爸爸一职。录音为证。"

虽然立军令状是开玩笑,但我是当真的。近年来,我有一个猜想:家长陪读不像有些专家说的有那么多害处,也不像有些家长说的那么难,只要按规律办事,掌握好技巧,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现在小枣需要陪读,我正好验证一下我的猜想。

我仔细研究了小枣的教材和试卷,得出结论:学习内容对她来说难度较大,使她处于恐慌区,而恐慌又使她不能安心学习,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若不及时干预,她很快就会厌学。

所谓"恐慌区",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诺尔·迪奇的"三区理论"。迪奇教授认为,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在舒适区里,人们可以得心应手地做事,基本上不会碰到什么困难。孩子在舒适区里学习,学习内容太简单,会感到安逸,时间久了也会觉得没意思,因为没有挑战就没有成长。

在学习区里,人们会遇到一定程度的挑战,进步也最快。比如,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付出一定的努力,跳一跳就能够到目标,获得好成绩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会增强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

在恐慌区里,人们会感到工作难度极大,出现恐慌心理,很想逃离。如果学习内容太难,孩子会感到压力和不安,产生挫败感,难以持续进步,还会产生厌学心理。

我要对小枣做的,就是打通她的舒适区和学习区,逐步扩大学习区的范围,缩小恐慌区的范围。说白了,就是让她巩固已懂的知识、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半懂的知识,先尝到甜头,建立信心,然后再引导她吃苦头:攻克难题。

小枣每天的家庭作业都有口算训练,家长提问,孩子回答。数学老师把题目发送到微信家长群里,家长自行下载、打印。

我拿到题目后,会把50道题重新编排,根据小枣的能力,把题目按照难度分为1级、2级、3级,1级题目最容易,3级题目最难,2级题目介于两者中间。编排采取先易后难顺序,以2级题目为主,3级题目后面一定是1级题目。

这样编排的用意是:用2级题目对小枣进行实质性训练,用3级题目让她吃苦头,用1级题目让她尝甜头。考虑到小枣基础薄弱,我会适当减少3级题目,增加1级题目。

实际训练时,每当小枣在3级题目(比如7+8=?)上出错时,接下来就会遇到1级题目(比如4+1=?),脸上的沮丧马上消散,因为她答对了,尝到了甜头。渐渐地,她不再讨厌口算,数学成绩很快提升。

以此类推,我把小枣的语文作业、手工作业也按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我会对3级难度的作业进行点拨性指导,降低作业的难度。在心理学上,这叫"模糊学习区和恐慌区的边界,使学习区逐步蚕食恐慌区"。

在我的点拨性指导下,小枣的作业质量越来越高,每次看到作业本上红色的"优+",她都高兴得手舞足蹈。肉眼可见,她的自信心建立起来了,对学习有了兴趣。

只让孩子尝甜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孩子必须具备吃苦的心理准备和足够的承受力。所以,有时我会把甜头当成诱惑,逼迫小枣先吃苦头。

比如,我对小枣说:"把这张数学模拟试卷做完,爸爸就陪你做美术作业,去小区花园里写生郁金香。"

现在小学不允许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不许按成绩排名次,但我从班主任的语气中获悉,小枣在全班56名孩子中,名列后10名。

我对小枣说:"你至少要上12年学,不必着急当林逸阳(公认的第1名)那样的学霸,也不必当陈昊然(大约第10名)那样的尖子生,下次考试,你只要和邢虹(大约第35名)、陆岳峰(大约第40名)差不多就行了。这就像跑步,跑得太快容易摔倒,磕破膝盖可疼了!"

我这样做,不是教小枣胸无大志、小富即安,而是把大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完成每一个小目标都是一次小成功,每一个小成功都是一个甜头,能给予小枣激励。

当她不断取得小成功,就会逐渐建立起自信,对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努力,小枣终于找到了学习的感觉,一年级期末考试她取得较大进步,被授予"最快进步奖"。经不住我软磨硬泡,班主任悄悄告诉我,小枣名列全班第24名,成为中等生。

为了让小枣保持进步势头,我和妻子约定,共同为她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要点如下:

1.不焦虑、不攀比

我和妻子一致认为,教育焦虑不仅折磨家长,而且会在不知不觉间转嫁到孩子身上,所以,家长不焦虑,就是从根本上给孩子减压。

我家的教育策略是"低起点,小坡度,坚持做,大发展"。意思是说,给小枣一个较低的起点,夯实基础;小坡度就是让她不断尝到甜头,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进步;坚持做,就是不放弃,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成长和成绩的关系;大发展就是对孩子的未来有信心,但只求孩子"发展"自己,而不执着于"成功"。

说实话,在家长圈里做到不焦虑、不攀比几乎是不可能的,好在我和妻子的生活圈子重叠较少,即使焦虑也不会同时,不焦虑的一方总能冷静地纠偏,及时消除焦虑。

2.多表扬,少批评

小枣性格比较敏感,受不得批评。如果我给她讲题时语速快一些,她会认为我不耐烦,偷偷哭泣,还会跑到妈妈那里求安慰。如果她在妈妈那里受了气,同样会黏着我。这说明,她缺乏安全感,认为批评是一种攻击。

为此,我和妻子取得共识,以后尽量不批评小枣,如果她犯了错,我们就用陈述句式提醒她,不添加感情色彩。

比如,小枣乱扔袜子,以前我说:"小邋遢鬼,又乱扔袜子!说了多少次,可你就是不改。"现在我会说:"把袜子跟鞋放在一起吧,以免找不到。"

如果小枣在某个方面进步了,我和妻子肯定会及时表扬,并鼓励她继续努力。如果进步较大,我们全家会在周末出游,既是庆贺,也是奖励。

3.小成就,大法宝

教育的最大秘诀是: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很多时候,是成就感带来成功,而不是成功带来成就感。

为了让小枣获得成就感,我想了许多办法,除了巧妙地编排作业的顺序、让她在较简单的题目上获得成就感,我和妻子还在生活中故意给她一些"送分题"。

一天,我家的升降晾衣架出了故障,晾衣架降不下来,妻子让我想办法把洗好的衣服挂上去。我灵机一动,谎称要与同事开视频会议,让小枣想办法。

小枣只有8岁,身高1.2米,做这样的家务有点难为她。不过,我想试试,看她能不能想到办法,于是通过门缝偷偷观察。

小枣搬来钢琴的琴凳,又找来爷爷的痒痒挠,用两根旧鞋带把它绑在晾衣竿上,终于够到挂钩,把湿衣服一件一件地挂了上去。我暗暗为她捏着一把汗,万一她摔伤,妻子非吃了我不可。

妻子从卫生间出来,发现小枣的"壮举",惊得目瞪口呆,马上跑过去把小枣抱下琴凳,嘴里不停地念叨:"宝贝儿,你可真了不起!以后妈妈就指望你帮忙做家务了!"

我发现,小枣抬头看着那高高的一排湿衣服,目光中有首长检阅部队的那种自豪。

孩子在生活中获得的成就感,会迁移到学习上。想办法解决晾衣服难题,与攻克试卷上的难题,用的是同样的自信、同样的逻辑、同样的思路。因此,不断积累孩子的小成就,就是助力孩子成才的大法宝。

经过我一年的陪读,小枣取得了很大进步,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她名列全班第7名,其中数学和语文都获得满分,只是英语拖了后腿。

就这样,我提前一个学期兑现了承诺。妻子打趣我,说我有资格做爸爸了。我却没有丝毫轻松,因为小枣的求学之路还很长,需要我继续陪她升级打怪。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