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简本的视角看大器天成与大器免成及大器晚成
从楚简本的视角看大器天成与大器免成及大器晚成
《道德经》中的“大器免成”与“大器晚成”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从楚简本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这两个词的含义及其与老子思想的关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一经典文本。
“大器免成”是《道德经》中的名句,它经常与“大器晚成”一起被提及。
“大器免成”出自在帛书本《道德经》,“大器晚成”出自在传世本(通行本)《道德经》。它们中究竟哪一个是准确的,研究者争论不休。
有研究者认为“大器免成”反映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是正确的,也因此,他们认为传世本《道德经》篡改了帛书本。他们认为,“大器晚成”类似于儒家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反映了儒家的思想。
为了读者能够清晰“大器免成”的意涵,笔者根据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自然天成”,将“大器晚成”替换为“大器天成”,让“大器免成”与“大器天成”PK。
天成,是指不假人工,自然而成。大器天成,即天成大器,指这个“大器”不是人工雕琢而成的,是天生的。
免成,是指不允许做成。“大器免成”中的“免”与闲人免进、空口免谈中的“免”都是副词,其意涵是“不允许”。“大器免成”,指这个大器不允许人为去制作。
大器免成与大器天成,它们的意涵相差很远,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大器免成”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禁止人造大器。老子的“无为”,不是躺平,不是什么都不做。因此,“大器免成”,与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无关。
老子的“无为”是遵道而行,不强为,不妄为,从而“无不为”。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器晚成”才符合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珠穆朗玛峰是天成的,但它不是一天就隆起来的,经历了千百万年岁月的洗礼,所以,我们可以说,珠穆朗玛峰是大器天成,也是大器晚成。与此相反,说珠穆朗玛峰峰是大器免成是十分怪异的。它就挺立在那,已经成了,怎么又不允许成?免成之说是不通的。天成和晚成之说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说“大器晚成”不符合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如果从楚简本的视角看,“大器免成”是格格不入的,是实实在在的“篡改”。
在形成时间更早的郭店竹简(楚简本)《道德经》中,与“大器免成”对应的是“大器曼成”。
曼,本义长、延长,通“无”、“蔓”、“蛮”。有研究者认为,“大器曼成”就是“大器无成”,接近于“大器免成”。但是,“大器无成”与“大器免成”是两码事,意涵截然不同。
无成,是指没有成功,没有成就,如,一事无成。大器无成,是指没有做成大器。“大器免成”是指禁止人造大器,不是自然而然成大器,更不要上升到“无为而无不为”的高度。“大器免成”与“大器无成”、“大器天成”的意涵是截然不同的,不要把“大器免成”误以为是“大器天成”。
有趣的是,整理郭店竹简的人也将“曼”解读为“晚”。裘锡圭先生认为,“曼应该是慢,就是快慢的慢,大器慢成,就是警告想做大器的人,不要着急,不要急着出成果。
从“曼”的本义看,“曼”有“慢”的意涵。“慢”和“晚”,意思还是相近的,不同于“免”的颠覆性的差异。
为了证明“大器免成”的正确性,有研究者将“大器”定义为“道”或“天地”。当然,“道”或“天地”是造不出来的,但是,有谁会去异想天开去造“道”或造“天地”?老子更不会去议论造“道”,去议论造“天地”。
笔者认为,帛书本的“大器免成”,其实就是通行本的“大器晚成”,只是帛书乙本抄写者的习惯造成的错误。《道德经》帛书本抄写者喜欢省事,偷工减料,不少字仅仅抄写某个偏旁或一部分代替,帛书乙本的抄写者比帛书甲本的抄写者更甚。
“大器免成”的“免”,可能只是帛书乙本抄写者图省事,仅仅用了“晚”的一个偏旁部首而已,其实,原稿就是“大器晚成”(请参阅拙文《“大器免成”可能是抄写者习惯造成的错误》)。
我们不应再给与楚简本“大器曼成”格格不入的“大器免成”欢呼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