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特龙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揭示侏罗纪霸主的秘密
异特龙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揭示侏罗纪霸主的秘密
近日,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在异特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团队通过3D激光扫描技术,对馆藏异特龙化石进行了数字化建模,并对其前肢运动范围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一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Historical Biology》上,这是该博物馆开馆以来发表的第三篇SCI学术论文。
异特龙是侏罗纪晚期北美洲的顶级掠食者,以其强壮的身体和灵活的动作著称。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收藏的这具异特龙化石,昵称“大卫”,是中国唯一公开展示的异特龙真标本,保存完整度极高,尤其是头骨和腹膜肋的保存状态极为罕见。
研究团队使用激光扫描技术获取了化石表面的形态学模型,并对前肢数字模型进行了三维安装。研究发现,异特龙的肩肘关节屈伸超过70度,指关节最大屈伸可达90度,显示其前肢在捕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异特龙肩关节有限的活动范围表明,前肢主要用于捕捉猎物,而手掌则可以抓住胸部或颈部以下的猎物或钩住物体。
除了揭示异特龙前肢的运动特性,研究还发现这具标本在右肩受伤后展现出惊人的恢复力。尽管最终可能是因捕猎方式变化导致食物短缺而灭亡,但在其生命终结时,右肩的损伤已经痊愈。
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广东省首家自然科学博物馆,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收藏了千余件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基于这些藏品,博物馆与客座研究员邢立达副教授团队合作,自开馆以来持续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发表相关成果。例如,对异特龙“大卫”的研究是中国首次对北美大型兽脚类恐龙进行的古病理学和系统发育研究;对广州恐龙蛋化石的研究进一步巩固了广州作为“恐龙背上城市”的地位。
为使公众更好地理解这些研究,实现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博物馆开发了多个科普项目,包括“恐龙医院”“恐龙捣蛋计划”等。今年10月,博物馆对“恐龙之家”展厅进行了全面升级,通过复刻CT机交互道具展示异特龙病理学研究成果,用互动形式展示中学生发现的广州恐龙蛋化石碎片,号召广大年轻人成为广州“寻龙少年”。
这项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异特龙这一“侏罗纪霸主”的了解,也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