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门,天下第一内瓮城
中华门,天下第一内瓮城
中华门,原名聚宝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城门中最南端的城门,这座城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门,它布局严整、构造独特,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不论是在军事上、历史上、还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春秋时期,越国灭吴后,越国在秦淮河南岸的长干里修筑越城,这是南京建城的开端。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将南京作为吴国都城,取名建业,并建造大航门作为建业的南大门,虽然当时建设的大航门十分简陋,但座城门算是南京的第一座南城门。
南唐时期,开国皇帝李昪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城墙长度达到了13公里,并在秦淮河南岸修建朱雀门,将秦淮河包入城内,在新建的城墙外重挖护城河,使得南京的南面形成了三道防御线,这时期所建的朱雀门为后来的中华门瓮城奠定了基础。
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听取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后,动用百万民工,耗时28年,筑成了从内到外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其中京城城墙的南门是在原南唐南门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因毗邻聚宝山而得名的聚宝门。
关于聚宝门,在南京有一传说。明代初年,在修建这座城门时,屡建屡塌,工期一再被延误,朱元璋十分着急。此时,刘伯温听到一则童谣,唱道:“金陵城,金陵城,金陵有个聚宝盆,找到聚宝盆再找戴鼎成,戴鼎成头顶聚宝盆埋在城墙根,城墙笃定建得成。”
于是,刘伯温将这一情况告诉了朱元璋。因聚宝盆是江南首富沈万三的传家之宝,于是朱元璋与刘伯温施计从沈万三处强行征借了聚宝盆,并找到名叫戴鼎成的人。说来也奇怪,当戴鼎成头顶聚宝盆埋在城墙下,城门居然真的顺利建成了,于是朱元璋便将这座城门命名为聚宝门。
在中华门瓮城东南角上叠盖着三块八边形石板。据说,聚宝盆就埋在石板下面。旁边石壁上挂着一块“聚宝盆埋藏遗址”简介版,上写:“大明建城之初,财力匮乏,民生凋敝,帝与群臣议于大南门之财位地瘗聚宝盆,以祈国运财运。时曾建塔志存。今圮。”
1931年,国民政府在修建聚宝门前连接城门南北的主干道中华路时,将聚宝门改名为中华门,在双十节前夕,当时的南京市长刘纪文邀请蒋介石题写了“中华门”匾额。为满足车辆的通行,还在城门的东西两侧分别增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
“中华门”匾额分两额镶嵌于城门内侧和外侧,城门外侧的匾额毁于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中,抗战后重新补嵌于城门上。内侧的匾额为原物,在匾额下方的一块条石上,还能看出“首都杨万源镌”的字迹,杨万源也许就是鎸刻“中华门”匾额的工匠。
走进中华门,可以看见城门内侧还有三堵城墙,这三堵城墙与主城墙由四道券门贯通,共同组成三道瓮城,也构成了中华门这座呈“目”字形的巨型防御工事。中华门瓮城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设计最奇巧的城门,有着“天下第一瓮城”之美称。
中华门瓮城的规模仅次于早已不存的通济门。瓮城是中国古代建在城门处的防御设施,瓮城有内外之分,筑于城门外侧的称为外瓮城,筑于城门内的称内瓮城。在中国古代,外瓮城源于汉以后,盛行于宋。在城门内侧设置多道瓮城,则始于明初的南京城。
据说,中华门的四道券门上都建有镝楼,每一道券门内都设有铁铸的千斤闸,镝楼用来控制千斤闸的升降。当敌军攻入瓮城后,放下千斤闸将敌军截为三段,守军就会在城墙上攻击被困住的敌军。如今,千斤闸虽已毁坏,但券门顶部的石槽仍能看出当年千斤闸的痕迹。
在中华门的瓮城两侧,各设有两条阶梯状的行人步道和宽阔平整的马道,这些通道一直通向城楼顶端,步兵和骑兵可以借助这些通道快速登上城墙,也可以及时地运送守城器械和各种物资。正是有了这些精妙的设计,才使得中华门成为“攻者难攻,守者易守”防御堡垒。
中华门的瓮城上下,以及左右马道下共设有27个藏兵洞,藏兵洞用于供守军居住和存放粮食及守城器械。中华门的藏兵洞既深又高,洞内没有一根支撑的柱子,它是用坚固的城砖砌成的券拱形顶,历经众多战火的摧残,仍然保存完好。据说,藏兵洞可驻兵三千,还可储粮万担。
中华门在城墙的高度、厚度、基础、建材、城垣等关键部位,都达到了中国城垣建筑较完美的程度。城以花岗石为墙基,以巨砖为墙,每块城砖规格一致,筑城时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物作为粘合剂,砌筑的城墙十分坚固,屹立数百年,巍然无恙。
走在城墙上,可以看到许多城墙砖上印有文字,可以说南京城墙砖是一座“活”的明初资料库。明代初年,建造聚宝门时,为保证城墙砖的质量,在每块砖的侧面都印有制砖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凡发现不合格制品,立即追究责任,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的质量追踪制度。
走进中华门主城墙下的第一道券门,也就是中华门瓮城的正门,才真正感觉到中华门的厚度。这道券门比起另外三道瓮城的门洞更为高大宽敞,也深了许多,目测也许有50多米长。也许是城墙太厚的缘故,券门内的光线比较昏暗,有种阴森的感觉。
中华门主城台是南京十三座城门中唯一的两层结构的城台,原先在城台顶上建有一座三重檐歇山顶的城楼。在1937年12月1日的南京保卫战中,城楼建筑被侵华日军的炮火炸毁,从此再未复建,今天登上中华门城墙还能看到城楼台基的遗址。
据史料记载,中华门在南京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当时,日寇以炮火掩护坦克和步兵,向中华门城垣攻击,但遭到中国守军英勇回击。直到12月12日,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中华门的中国守军离开阵地。13日凌晨,日军才爬上无人防守的中华门。
在瓮城的一角,有无数的千纸鹤挂于城墙上。每年七夕节之时,江苏电视台“七夕东方情人节”大型主题活动就会在中华门举行,77万只千纸鹤将中华门装点得绚烂夺目。据说,77万只千纸鹤取农历七月初七“七夕”之意。
离开中华门之际,人们回望这座古老的城门,似乎感觉到,中华门不仅是南京的一张名片,更与南京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每个老南京人,内心都有着浓厚的中华门情结。中华门代表着南京的文化特色,承载着南京人独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