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档!这个春节档,它彻底输了
撤档!这个春节档,它彻底输了
2025年春节档,电影《蛟龙行动》在上映17天后宣布撤档,票房仅3.7亿,远低于10亿的投资成本,造成6亿多的净亏损。与此同时,《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百亿,成为全球票房排行榜前二十的影片。本文将分析《蛟龙行动》撤档的原因,并探讨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特点和挑战。
除了《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高票房,《唐探1900》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票房分别突破30亿和11亿,整体票房排位靠前。
正值“哪吒”票房破百亿之际,春节档同期电影《蛟龙行动》宣布撤档。作为春节档的巨制制作,《蛟龙行动》上映以来,口碑、票房双双遭遇滑铁卢。票房跟《哪吒2》形成极端对比,上映17天,票房不足4亿,沦为垫底之作。投资10亿,票房约3.7亿左右,净亏损6亿多,上映前后连续翻车,电影的口碑、票房沦为笑柄。
电影初期豆瓣评分低,一星二星差评不断。主创团队对此十分不满,怒斥恶意打分,路演现场直呼“要公平!”。面对铺天盖地的争议以及不佳的票房数据,制片人于冬曾坚定表示不会撤档。然而,正当《哪吒2》举国欢庆破百亿之际,《蛟龙行动》官方突然宣布撤档。
整体来看,春节档的竞争相对往年而言较小。没有题材碰撞,“流量牌”引起的影响没想象中高,票房高低全靠质量决定。竞争力强,相应的票房和口碑都不会太差。每年的电影市场必不可少军事主题大片,似乎已成近年来春节档必不可少的题材。有挑战的紧张刺激情节、震撼感官的视觉冲击,沉浸式带入最前方战线。《长津湖》《红海行动》《志愿军:存亡之战》等等战争大片出场,创造过不俗佳绩。《红海行动》当年以36亿票房夺得票房冠军。中国军队解救人质,热血激战的中国精神振奋人心。《蛟龙行动》作为续作,能否赶超从拍摄初期就引来许多人的关注。给基于前作的质量,票房期待高,10亿成本的巨资投入,让喜欢看军事大片的观众很是期待。战场由陆地转向海底,单刀直入中国海军与超级潜艇的深海决战。
第一部冠军票房的高度,对该题材精彩绝伦的故事延伸以及大场面的呈现提出新挑战。如何挖掘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更大的能量,引起全民为之同仇敌忾成为核心突出要点。深海之战,军事题材的切入视角具有新意,挑战难度系数高。作战战地地点不重要,剧情、真实感、情感共鸣和精神内核等方面的把控力和理解力才是关键。军事题材刺激战场背后的战斗意义是核心主旨。守护国家主权不受侵犯,阻挡外来威胁。人民的团结,军队实力,国家的强大构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阻挡任何破坏祖国平稳的阴谋。国外势力干扰,我方军队出动,展开严密的部署,精准的策划对抗计划。
战略阶段过渡到作战阶段展现军队精神面貌,和国家对此类侵犯国土的态度。军事爱国故事类型繁多,但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紧张刺激的剧情和精良的制作备受瞩目。不过,同类题材堆砌出的佳作屡见不鲜,停留表面的悬浮难以形成深刻印象,没有代入感,观众不愿买单。严肃、正经主旋律大片的真实模糊,过度神化英雄主义。故事背景设置的模糊脱离实际。敌人的武器强大,我国的蛟龙小队实力薄弱。当武器实力与作战小队能力处于弱势一方,用勇猛的气势和无畏的团结在高科技作战中获得胜利。主旋律的故事大多是这类走向,敌我双方对战,结局没有悬念,胜利将属于正义一方。无悬念的已知结局,可发挥的空间限制在短短几十分钟内的前期铺垫和中后期高潮。情节叙事可以制造的矛盾、冲突少之又少,逻辑混乱。挑选最具有创意的部分展现主旨内容,挖掘出共同的内涵和价值观,辅之视觉冲击力,浓缩出一部优质大片,需要投入足够精细的市场洞察力和作品整体制作。
当一部电影已经上升到足够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力绝不只停留一个过多小时震撼。引起全民为之自豪、骄傲的电影,到达一定程度已不仅仅只是一部娱乐大众的作品,票房的高低也仅仅只是一个数据现实。正如《哪吒2》上升到百亿的高度,成为中国影史乃至全球电影的重要标杆。作品的随处可见的社会议题,宏大的是世界观,以及每个角色的打磨,内涵不断提升,站在一定高度,拉开与其他作品的差距。创作团队“赌一把”的诚意见证既体现在对动画的视觉研磨,故事和创作激发的思考引起现实讨论。现象级爆火和中国电影历史最高票房,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顶端。达到这样的高度,精神的传递已经由作品延伸到剧外,影响全民助力票房。
军事题材电影承载传达精神使命,合格的作品必定能让观众看到作品凝聚主创团队的心血与汗水。军事题材强调对国家英雄主义的致敬,用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传递爱国信念。战场的军人在前线与敌人正面对击,抗住压力,抵抗战火,用一群人努力换来家与国的和平安详。强调军队的团结和爱国意志,非凡军队的壮举,而非单独的个体英雄主义。打不死的主角,战斗力比武器还强的英雄主义把控不当,神化主角实力,英雄主义的虚假脱离实际。神化和煽情是这类题材最忌讳的叙事风格,过分突出只会适得其反。文戏部分某些地方生硬无比,突然穿插的抒情桥段落入俗套煽情情节。
争议最高的部分是船长吹口琴桥段。龙鲸号遇袭搁浅,船员四处奔忙,此时镜头对准该第一时间稳定局面,指挥船员合力解决问题的船长,事不关己吹着口琴。张涵予对口琴桥段的回应:“激励、催发战友重拾信心的战鼓。”也有部分观众表示是核潜艇之歌,是战斗的号角。平时吹口琴或许没有异议,可影片吹口琴的时候正是对战的时候吹。紧急时刻,尬吹口琴,战斗的紧张以及其他成员的殊死对抗显得不同频,主旋律的刺激和紧张变了个味。大部分人持劝退差评,表示紧张的节奏突然插入违和的场景,瞬间毁掉节奏,沉浸式入剧的代入感中途被掐。勇猛的女队员死去的桥段,也有认为煽情的文戏不够深刻,显得生涩、俗套。
大量的武戏桥段出场,男女硬汉般的拳拳到肉赤手空拳对战场面多。适当的动作场景的加持对高燃场景的热血具有加分效果,但过于追求而忽视整体则容易形成冗长观感疲劳。结合特定剧情需要,打斗场面将是加分项,可刻意追逐高光反而失去该有的效果,也会英雄整部影片的戏份比例,导致失衡。影片中的高能打斗多,从海面打到海底,打斗十分激烈,运镜眼花缭乱,反而削减打斗的精彩效果。打斗动作的真实感也有质疑,某些演员的动作不到位,拼接的燃打戏份流畅性弱,显得生硬。前有《红海行动》救治人质的激烈战斗名场面对比,哪一部更胜一筹一目了然,比较之下,议论颇多。电影大片质感和视觉的追求形成共识。
视觉盛宴成为评价一部剧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影片中的大场面大型高科技武器场面堪称是视觉冲击现场。但光有视觉威力远远不够,展现武器和高科技技术对作战的影响,解决与外敌对抗实力。大型武器的场景确实看到10亿的质感,海上硬核武器浮出水面,内部的设备,以及蛟龙小队在内部行动。武器的磅礴之气袭来,大国的强大,科技的伟大,不禁令人感叹。军事题材的高科技武器展示全方位展现国防力量,除了惊叹外形的威武之气,结合题材的主旨运用也是一门学问。视觉带来的惊艳短暂,但光有表面的好看远远不够。质感满满的视觉冲击力能在观影的时候引起惊叹,唯有精神内核永不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信念。
前作获得票房冠军,其中的燃炸现场的激烈逐渐随时间流逝变得模糊不清,但解救人质的不抛弃不放弃多年后想起来还是能深深共鸣。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来势力威胁的精神能刻进血脉,一旦触及民族情感共鸣,血脉深处的爱国之情。大片的成功绝非外在形式复刻,深入主题思考,深度解读军事中的“爱国”和“不屈”精神,用如临其境的真实激发情感共鸣。越来越高的挑战和需求才会激发创作走向新的顶点,深入挖掘实质性创作,好作品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