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木版年画:乡村文化瑰宝的传承与蝶变
朱仙镇木版年画:乡村文化瑰宝的传承与蝶变
朱仙镇木版年画“万同老字号”第四代传人张连生正在雕刻
朱仙镇“万同老字号”木版年画作品
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木版年画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千年的文化光芒。1月16日,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深入朱仙镇探寻这一民间瑰宝的前世今生。
千年技艺 源远流长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源可追溯至汉唐壁画艺术,由“桃符”演变而来,在宋代随着活字印刷术推动雕版印刷业繁荣,年画工艺从笔画走向刻版印刷。北宋末年,作坊中心迁至朱仙镇,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镇上290余家商铺从事木版年画制作,产品畅销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成为当时乡村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风格鲜明,构图饱满,每一幅画都像是一个微缩的世界,充满故事与寓意;形象夸张大胆,赋予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线条粗犷豪放,彰显着北方乡村的豪迈气魄;色彩鲜艳夺目,且采用中药植物精心炮制颜料,古朴自然又久不褪色,人物刻画毫无媚态,尽显北方民族艺术特色。制作工艺上,分阴刻、阳刻,有黑白画和套色画,纯手工水印,工序繁杂,从刻版讲究的“木味”“刀味”,到印刷时独特的颜色搭配窍门,每一步都凝聚着历代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传承坚守 薪火相传
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历程中,朱仙镇木版年画“万同老字号”第四代传人张连生的儿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继中是一位关键人物。作为国家首批乡村工匠名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从艺32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中。为了收集整理资料,他不辞辛劳遍访年画老艺人,详细记录老作坊的历史,精心收藏不同年代的木版年画图样,为这一古老技艺留存了珍贵资料。
在学术研究方面,张继中颇有建树,出版了多部著作,对年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制作工艺等进行深入剖析。在创作上,他成果丰硕,创作的60余幅朱仙镇木版年画,多幅斩获大奖。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推动年画走向更广阔舞台。
创新发展 拥抱时代
在政府与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朱仙镇木版年画取得了诸多成就,朱仙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艺之乡”,朱仙镇木版年画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原产地保护产品、发行邮票等。如今的朱仙镇围绕木版年画打造了丰富的文化景观,木版年画一条街、博物馆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它的魅力。全镇众多老字号和门店蓬勃发展,各级传承人层出不穷,形成了良好的传承生态。
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镌刻着岁月痕迹的民间瑰宝,在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中,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河南乡村文化的骄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新时代,朱仙镇木版年画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这一古老艺术在中原大地乃至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