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机制及护理措施
缺铁性贫血机制及护理措施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类型,其机制涉及体内铁元素的缺乏及其对铁代谢和造血系统的影响。
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机制在于体内铁储备的耗竭,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缺铁会直接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进而影响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具体来说,当体内贮存的铁元素减少到不足以补偿功能状态的铁时,会导致铁代谢指标发生异常。这包括贮铁指标如铁蛋白、含铁血黄素的减少,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的降低,以及总铁结合力和未结合铁的转铁蛋白的升高。这些变化共同反映了体内铁的缺乏状态。
此外,缺铁还会对造血系统产生显著影响。红细胞内缺铁容易导致血红素合成障碍,大量原卟啉无法与铁结合为血红素。这些未结合的原卟啉会以游离原卟啉的形式积累在红细胞内,或者与锌原子结合成锌原卟啉。随着血红蛋白生成的减少,红细胞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红细胞细胞质少、体积小,从而呈现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特征。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以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缺铁性贫血还可能引发心力衰竭、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导致铁吸收不良和铁丢失过多的疾病。
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措施
1、饮食调整
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瘦肉、豆类、紫菜等,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草莓等,以促进铁的吸收。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因其可能影响铁的吸收。
2、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铁剂,从小剂量开始,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反应。服铁剂期间,大便可能会变成黑色,属正常现象,不必惊慌。
3、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去人员密集且卫生条件差的场所,预防呼吸道、肠道等感染。
本文原文来自优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