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过风暴》:一部全景式家暴“纪录片”
《我经过风暴》:一部全景式家暴“纪录片”
《我经过风暴》作为中国首部反家暴题材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家暴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影片不仅是一部剧情片,更像是一部全景式的家暴纪录片,引发了观众对家暴问题的深入思考。
《我经过风暴》电影海报(图片来自互联网)
2023年8月,《我经过风暴》正式上映。打着“我国第一部反家暴题材电影”的名号,紧跟当下女性主义、性别对立、原生家庭等热点话题,影片在宣传期就收获了许多关注,上映后更是引发了诸多争议。
对于影片中较为单薄的角色设定、普遍压抑阴郁的观感和颇具说教性的情节,使得许多人质疑它是“题材的胜利,质量的失败”,“观感不佳,剧情悬浮”一类的反馈也直接地说明了影片内容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也有观众认为,影片对家暴中角色的刻画十分细微,镜头对家暴情境的渲染也很令人共情,不失为一部较好的反映现实家暴问题的作品。
影片所要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一位饱受丈夫家暴的妻子试图通过离婚来逃脱这场风暴的故事。许多情节桥段也十分“经典”,家暴的丈夫、绝望的妻子、劝和的亲戚、孩子的问题、离婚官司的坎坷......可以说,走进电影院前,许多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剧情走向就有了大概的猜想。“反家暴”命题作文之下,影片问题之一是人物逐渐沦为情节的附庸,角色成为故事中的一个个“代表符号”而失去了独立性,甚至因为剧情要素过多而导致人物在表现上给观众一种割裂感和拼凑感。问题之二是镜头试图同时展现家暴、女性职场、女性互助、正确亲密关系等诸多要素而导致立意分散、重点模糊。“既要又要”的结果就是,女律师副线基本崩溃,而电影在每个问题上都只能浅尝辄止,镜头把问题向观众摊开,但又很难再往里探讨和展示些什么。
比起剧情,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更多的可能是影片真实的镜头表达和故事情节。所以说比起剧情片,《我经过风暴》更像是一部全景式的家暴“纪录片”。
这样一部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反家暴电影,出自同为女性且身为单亲妈妈的秦海燕之手。编剧出身的秦海燕曾创作过多部电影作品,像是《万里归途》《找到你》等,大多是现实题材,对真实生活的窥探或许正是她的长处。经过多部电影的积累,秦海燕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现实题材创作方法,“先做田野调查,采访真实的人,感受那种真实的、面对面的碰撞,然后再写故事”,《我经过风暴》的剧本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创作出来的。在秦海燕的自述中,她说自己是在亲眼目睹了身边朋友被家暴的经历后,深感震惊,更觉“感同身受”,于是抱着一种“使命感”采访了两三百个家暴案例,自编自导出了这部电影。电影的剧本,有两三百个真实案例的田野基础,也许这就是影片特点之一——“足够真实”的原因。长于现实故事讲述的秦海燕,以女性视角,更加细微地捕捉到生活中的很多小事和情绪点,并通过镜头展现给观众,这也许就是影片特点之二——“易于共情”的原因。
在自述中,导演兼编剧的秦海燕讲到,她希望影片中的故事在引发观众强烈共情的同时,能够引导观众看到故事家暴主题下的层层内核——家暴的代际传递、当代女性的生存图鉴、亲密关系该如何相处等。尽管剧情方面尚存许多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中对于故事的展现是十分细腻的,镜头下的生活细节、人物情态,都让观众看到了故事的真实。而这些镜头带给观众的,或许除了那一瞬间的震惊,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留白。
影片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贯穿影片始终的,是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家暴的取证之难。不同于其他暴力,家庭暴力由于潜藏在最亲密的家庭关系中,发生在旁人无法切实参与观察到的家庭内部,所以暴力发生时受害者常处于无防备状态,家暴的真相也往往不为人知。甚至由于社会对于亲密关系的传统期望和刻板印象,由于社会文化、家庭伦理的压力,许多时候家暴这一暴力行径得以借所谓的“婚姻”“血缘”粉饰太平。
影片中用大量的镜头,或正面或侧面,向观众展现了丈夫陈均对妻子徐敏的家暴之“隐蔽”。比如,前一个镜头里,徐敏与陈均就离婚之事吵架,镜头停留在陈均气极砸墙,墙上贴满着孩子的彩笔画。后一个镜头里,家门打开,警察上门调解让“先冷静点”,徐敏哽咽着哭诉陈均对她的暴力行为,陈均却只声称这是夫妻之间“吵架有点激动”,孩子被吵醒出来哭,事情不了了之。镜头没有一帧家暴的过程,观众却能在家门打开后,从徐敏凌乱的头发、委屈害怕的眼神、颤抖的声音里,感受到家暴的窒息。再比如,陈均找来长辈劝和,“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孩子这么大了”“过日子不都这样吗”,镜头外是一众长辈的“教诲”声,镜头内是徐敏最后有口难言的苦笑。以及陈均殴打徐敏时拳头上裹着的毛巾、验不出来的伤;摇晃镜头下的家门、画面外不断传来重力击打的声音、不停的犬吠声;女律师先前对陈均良好的第一印象和停车场亲眼目睹家暴现场后的震惊恐惧;徐敏身上一个个被殴打后留下的伤痕......这些镜头和情节实际上都在向观众揭露一个重要事实——家暴具有隐蔽性和私密性,受害者说不出,其他人看不穿,所以才显得尤其恐怖。影片中的这样一个高学历家庭,更是因为施暴者受过高等教育,更加善于伪装自己,而向观众放大了家暴的隐蔽性。
正如电影中法官道出的那句话,“家暴有私密性,很难取证”。2014年,社会对家庭暴力还不够重视,《反家庭暴力法》尚未出台,这意味着当徐敏一次又一次遭受丈夫的家暴时,没有一条专门的法律可以保护她。她用尽了一切方法,报警、验伤、打官司、上法庭,想与丈夫离婚并拿到两个孩子的抚养权,但最终都没能成功。实际上,影片中徐敏成功与陈均离婚,也并不是因为确实的家暴证据,而是因为律师掌握了与陈均故意伤害未遂的相关证据,借此与陈均谈判才达成了离婚的目的。“这就是家暴啊”“难道不能证明吗?”不能,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弱,取证难之又难,施暴者将逾越法理的暴行隐藏在家门背后,受害者将痛苦绝望的泪水藏在自己心间。影片中取证的艰难和无法被法律承认的确实罪行,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家暴离婚案中的真实写照。
“很难取证”,这就是家暴起诉最困难的一步。影片将这一事实通过人物对话和场景重现直白地放到观众面前,观众在和徐敏产生强烈共情的同时,也为她试图取证、申请离婚过程的坎坷揪心,深感压抑又无力,这就引导了观众去思考一个问题——徐敏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从家暴的风暴中逃离?当然,影片中徐敏所做的努力也并非毫无意义,相反,这些努力放在当下,可能会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现在随着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对于家暴问题的重视,家暴中的受害者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法律困境,报警、验伤、手机录音录像、找第三人作证、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等都可以作为取证和保护自己的手段。但进一步的,社会要如何为正在遭受“隐蔽”家暴的受害者提供更多援助和支持而不是保持一贯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法律要如何完善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婚恋自由”等也都是影片的留白中令人深思的问题。
影片讨论的第二个核心问题是,家暴的代际传递。“你爱他人的方式,源自你被爱的方式。”有相关调研发现,目睹父母间暴力的儿童成年后更可能成为施暴者。长期在家暴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在将来自己的婚恋中,可能会无意识地拒绝亲密关系,会对婚恋产生恐惧的心理,或者模仿上一代的父母而重复家庭暴力。
影片在揭露家暴代际传递的问题上着墨颇多。前半部分就埋下了许多伏笔——父母关系暗潮汹涌下,多次出现的孩子镜头、陈均母亲对陈均的蛮横态度、掀翻的面条碗和丢下的戒尺。这都暗示了孩子在家暴中受到的伤害。后半段,故事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家暴代际传递的问题更是被直白地揭露出来:儿子被徐敏教训不能打人时脱口问出“要用毛巾吗?”,照应了前剧中陈均打妻子时手裹着毛巾的镜头,暗示了孩子曾亲眼目睹过父亲对母亲的多次家暴。而徐敏愣住、震惊,到崩溃质问、哭着道歉的反应,实际上也是后来她在法庭上看着孩子出庭作证时彻底崩溃,哭着说出“我只是不想,让我的孩子和你的儿子一样”的伏笔——作为母亲,孩子是徐敏在家暴的长久折磨中最后的希望,但最后她发现,自己还是没法在家暴中保护自己的孩子。正如徐敏,很多家暴的受害者,尤其是有孩子的母亲,常常会因为孩子而妥协让步,但这实际上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种保护反而是伤害。长期生活在家暴中的孩子,在目睹这种暴力行为后,除了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外,也会无意识地进行模仿和学习,从而导致三观扭曲和更多暴力行为从家暴的土壤中滋生。
上述这些情节都是对家暴代际传递最直观的揭示,影片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小细节,也能暗扣这个主题。比方说,前文中展现了陈均母亲对陈均的“专制型”教养方式——她掀翻了面条,丢下戒尺,对陈均喊道“连自己的媳妇都管不住,还是个男人吗?”;后文中陈均母亲手上一个个烟疤的镜头。这些小细节寥寥几笔为观众勾勒出了家暴者陈均的童年:同样目睹了父亲对母亲的家暴,甚至很可能在父母亲畸形的教养方式中受到长期的亲子家暴。观众面前面目可僧的施暴者形象由此变得立体起来,家暴行为找到了源头,恶的链条成为了理由。同时,这些小细节也扩大了所揭示的家暴行为的范围——从夫妻之间到亲子之间,这表明了家暴问题绝非是性别上的对立,而是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对立。作为一部女性视角出发的反家暴电影,故事自然而然选择了通过人们最熟悉的家暴模式——丈夫对妻子的殴打——展开剧情,但其中涉及到的亲子家暴——父母对孩子的不恰当的打骂教育,以及影片中未曾谈及的其他形式家暴,都应该在社会对家暴的讨论范围内。
除了关于家暴的两个核心问题外,影片还试图通过徐敏的职场身份和女律师李小萌这条副线、李小萌和徐敏的相处、徐敏与丈夫破裂的婚姻和女律师李小萌与男朋友亲密的伴侣关系之间的对比,在浅要层面点明关于女性职场生存、女性互助以及正确亲密关系的话题。这些话题虽在影片中都有所展现,但都只是“蜻蜓点水”,没有什么深层的探讨,反而由于要素过多,使得影片重点模糊、主次不分,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比如副线中的李小萌,律师的专业性在影片中被削减,使得本该从委托人和律师角度切入的关于家暴的法律层面展示,随着影片中李小萌与徐敏之间“朋友”关系的发展被瓦解掉;其成长过程也处理得稍显“潦草”;和男朋友相处的情节插入更是生硬且意义莫名。总而言之,除了反家暴主线由于十分纪实且细节的展开,确实讲好了一个让人感觉很真实的关于家暴的故事外,副线叙事全面崩溃,其他话题在影片中的深入探讨几乎没有。
影片的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
长于写实的《我经过风暴》,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最常见的因果式线性结构。通过线性时间展开徐敏在丈夫的家暴中苦苦挣扎的故事,叙事链条完整,虽然副线参杂在主线中稍显混乱,但总体上故事完成度很好。
尽管影片的写实风格让它看起来更偏向于全景式“纪录片”,但《我经过风暴》在镜头上并没有像真实纪录片那样采用太多长镜头,而是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通过巧妙的镜头剪辑来讲述故事和表现人物情感。比如说,在影片中第一次交代陈均家暴徐敏时,就只展示了吵架时的镜头和家暴完后打开家门的镜头,中间还穿插了一段李小萌与男友亲密相处讨论工作的情节。通过这种巧妙的剪辑,两相形成对比的同时,也将陈均家暴的场景“隐藏”在了家门之后。而观众虽未能直面,但从上个镜头里陈均的气急败坏到下个镜头里徐敏的委屈哽咽的衔接中,不难读懂其中的含义。
事实上,这是影片中镜头表达的一大特点。对于家暴,片中并未一昧地直接拍摄陈均的暴行过程,而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改变镜头对家暴的暴露“尺度”。从最开始的侧面交代,镜头里全然没有家暴的场景;到直面家暴前奏——徐敏被陈均暴力拖拽出房门,摇晃的镜头里有了猛烈击打和不安的犬吠声;再到直面家暴场景——陈均一次次殴打徐敏的画面,影片循环渐进地将家暴过程展现在观众面前。
此外,影片的镜头调度、影调、音画关系也很巧妙。镜头调度上,影片采用了很多过肩镜头来凸显角色的神态,同时也有效地强调了家暴问题中旁观者的局限性。比如说,警察上门后对徐敏和陈均的神态展现就是通过过肩镜头。打开房门,警察只是旁观者,透过这个视角看徐敏和陈均,只能窥见哭泣吵闹的妻子和好声好气的丈夫,还有被吵醒的孩子,没有人有明显伤口、没有人有暴力举动,这件事就像是一件普通的别人家的“家事”的旁观者视角通过这样的镜头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镜头还大量运用了晃镜头的手法,配合家暴冲突的发展,生动展现了受害者徐敏遭受丈夫追踪和家暴时慌张害怕、恐惧不安、悲伤绝望的心理。影调上,影片中涉及家暴的镜头基本上都是低影调镜头,这样的拍摄手法有利于凸显出家暴的隐蔽性和恐惧感。比如影片后半段陈均在孩子面前家暴徐敏的画面,就都是低影调的镜头,配合陈均狰狞的面孔、徐敏痛苦的泪水、孩子们的哭声,令人紧张恐惧的氛围渲染十足。音画关系上,电影中大量运用了特殊音响和动作、背景音响,比如家门镜头外的猛烈击打和犬吠的背景声,这种音响和音画关系的灵活运用有利于渲染场景,让观众产生共情。
有过多次现实题材电影拍摄经验的秦海燕,在《我经过风暴》中依然保持了用最简单的叙事技巧、最精妙的镜头语言来讲好一个简单真实故事的风格。至少,这部全景式“纪录片”般的影片在讲述一个“经典”的家暴故事、揭露现实中的家暴问题上,是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