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凭什么征服世界?从《寄生虫》到电影振兴法的逆袭之路
韩国电影凭什么征服世界?从《寄生虫》到电影振兴法的逆袭之路
以非英语片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殊荣,由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的《寄生虫》(Parasite)成功为拥有92年历史的奥斯卡写下新的里程碑。这部电影不仅跨越了文化壁垒,更一举夺得最佳影片、导演、原创剧本与国际影片四项大奖,让全球观众见证了这个电影界金字招牌的改变。
当然,《寄生虫》的成功离不开其高质量的内容。这部电影通过社会底层与顶层的强烈对比,借助喜剧与黑色惊悚元素触动观众内心,展现了奉俊昊多年与好莱坞团队合作的经验,以及回归韩国影坛后在商业与艺术片之间完美转换的能力。
本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别告诉她》(Farewell)提前出局,而《寄生虫》则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带领韩国和亚洲电影首次登上影坛巅峰。这部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超过1.65亿美元的票房,其中美国票房更是突破4000万美元。然而,这样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早在上世纪90年代,韩国就开始积极改善电影生态,致力于让全世界都看到韩国电影。
回溯上一部引发好莱坞影评关注的韩国电影,是2016年由朴赞郁执导的《下女的诱惑》。这部电影不仅入选各大影评名单,更一举夺得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外语片(BAFTA)。然而,由于错误的公关操作,韩国官方选择了《密探》角逐奥斯卡,错失了成为首部入围奥斯卡的韩国电影的机会。
如今,韩国电影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为了达到这样的成就,韩国不仅展示了其电影工业的雄厚实力,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产业基础。韩国媒体人兼作家洪又妮(Euny Hong)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90年代的首尔,很多人对观看韩国电影并不感兴趣。当时的韩国电影类型单一,质量参差不齐,即使是艺术电影也显得过于晦涩难懂。观众更倾向于观看好莱坞大片、法国电影或戛纳电影节获奖作品。首尔的电影院数量有限,购票常常需要排队,而政府对外片进口的限制更是加剧了这一状况。
1987年韩国成为民主国家后,政府放宽了对外片的限制。然而,这一政策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西方流行文化开始大量涌入韩国。1994年的一篇报道指出,非韩国电影的票房收入比例从1987年的53%飙升至87%,韩国电影遭受重创,产量锐减一半。
面对这一困境,韩国政府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策略:不是简单地禁止外片进口,而是通过提升本国电影产业的实力来与好莱坞竞争。1994年,韩国科学与技术总统咨询委员会发布报告,指出如果《侏罗纪公园》的票房收益与销售150万辆现代汽车相当,那么韩国也应该制作高质量的电影。随后,政府迅速行动,废除审查制度,提供税收优惠鼓励企业投资电影。
1995年,当时的总统金泳三颁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振兴法”。根据新法令,每家电影院每年播放韩国电影的天数至少应为146天,否则将面临处罚甚至吊销营业执照。这一强制性配额制度为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如果没有这些严厉的措施,2004年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电影《原罪犯》可能就不会出现。无论是朴赞郁还是其他当代韩国导演,都对韩国电影教父金东镐充满感激。金东镐曾任韩国文化部部长,现在是首尔檀国大学的电影教授。他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一个典范,展示了韩国政府如何从零开始建立文化产业。
金东镐来自韩国上流社会,拥有首尔大学的教育背景。然而,他选择投身电影产业,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决定。1972年,他启动了一个为期五年的文化推广计划,成立了韩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并将10%的电影票房收入用于艺术推广基金。他还建立了韩国的第一座片厂。
1972年时,韩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23美元,比瓜地马拉和津巴布韦还要贫困。在这种条件下,推动电影工业的变革似乎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金东镐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1998年成为韩国电影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有四部韩国电影获得戛纳电影节的邀请,而此前50年里只有四部韩国电影获得邀请,且都是非竞赛项目。
这一变化与釜山国际电影节的创办密切相关。1996年,金东镐创立了釜山国际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的负责人在电影节上看到了韩国电影的潜力,决定邀请韩国电影参加戛纳电影节。自1998年以来,戛纳电影节每年都会放映4到10部韩国电影。
1998年也是韩国电影丰收的一年,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韩国本土电影的市场占有率从24%提升到50%,这得益于一系列成功的本土电影,如1997年的间谍惊悚片《鱼》和2000年的《共同警戒区JSA》。
韩国电影的成功得益于“约束”与“自由”的矛盾环境。政府通过规定每进口一部外片就必须制作一部韩国电影的政策,推动了本土电影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逐步取消审查制度,采用类似于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为电影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自由。
金东镐指出,韩国电影产业的繁荣还有赖于政府的直接资金支持。韩国成立了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通过补助金申请制度发放资金。与好莱坞的片厂体制不同,韩国政府特别注重开发低预算和另类电影,并建立了专门的艺术电影院。
2005年成立的文化基金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该基金由韩国创业投资公司经营,资本额超过10亿美元,资金来源包括政府和私人投资,专门用于促进韩国流行文化的发展。
2009年,韩国媒体巨头CJ集团推出了世界上首个4D电影院,将3D电影与气味和触觉效果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观影体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配额制度逐渐放宽。1967年要求每家电影院一年播放至少146天的韩国电影,相当于一年总天数的五分之二。到了2006年,根据前总统卢武铉的规定,播放天数降低至73天。韩国政府每年向电影振兴委员会提供高达4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其中一半来自政府财政,另一半来自电影票房收入的强制性捐款。
金东镐认为,如今的配额制度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韩国电影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50%至60%,即使取消配额制度,也不会对韩国电影产业造成伤害。然而,在1990年代末韩国电影产业成熟之前,配额制度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对于韩国电影总是与暴力题材联系在一起的印象,金东镐指出,票房最高的韩国电影并不都是暴力电影。他列举了几个例子:2013年的喜剧片《七号房的礼物》、2012年的历史古装喜剧《双面君王》以及2012年的《神偷大劫案》。
建立韩国电影工业的无名英雄金东镐,虽然大多在幕后默默支持电影产业,但在2012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导演金基德凭借《圣殇》(Pietà)获得金狮奖后,正式发表谢词时说:“这个奖项超过一半的荣耀,应该归金东镐先生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