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国的左右政治:左右分野的起源和含义,由何发展而来?
浅谈法国的左右政治:左右分野的起源和含义,由何发展而来?
法国政治中的左右分野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概念,从法国大革命时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这种政治区分方式不仅影响了法国,也波及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本文将从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到现代内涵,全面解析法国政治中的左右分野。
左右分野的诞生
左右分野的诞生可追溯至法国大革命前夕。在1789年7月9日的国民制宪议会中,围绕国王应享有何种权力的问题分歧不断。赞成国王有否决权的代表(主要为贵族和神职人员)坐在主席的右侧,主张限制国王否决权的代表(第三等级为主)坐在主席左侧。
于是在最初的语境中,“右”指与贵族、君主有关的政治力量,他们主张维持贵族的地位。而“左”以共和的理想反对皇权,这种观点在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中获得了广泛支持,左右分野由此诞生。
随着1792年君主立宪制的失败以及随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左右的区分得到强化。进入19世纪,拿破仑将左右的概念传播到欧洲各地,当时的左右多是指针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1814年,拿破仑溃败,齐聚维也纳的保守政治家们希望重新协调欧洲,维持稳定的秩序,波旁王朝复辟或多或少受这一潮流影响。
在复辟时期,法国的左右分化加剧,其全历史学家马搴尔·戈谢认为左右翼真正的诞生是在复辟时期。彼时,反革命且支持皇室的极端保皇派坐在右侧,继承大革命和帝国精神的自由派坐在左侧,在二者之间则是独立派。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左右是现代社会所特有,在此之前,与此类似的政治力量区分只存在于垂直层面,即贵族与民众。可以说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将政治力量统一在了左右的水平层面。
左右翼的内涵
左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不同内涵,保留到如今。事实上,这是一种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分类方法。达尼克·帕朗托从世界观、政治纲领和内在逻辑三个方面对左与右进行了区分。
左翼
在左翼的世界观中,既有秩序是不公正的。不论在社会、经济亦或政治领域,权力分配的不公正都激起了不满的情绪,具体而言,不公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对立,这是左翼思想的传统范式。左翼认为社会中各种可用资源的分配极不平衡,占社会中极少数的统治阶层占有绝大部分资源,与社会中大多数的被统治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全球范围内主导国家与被支配国家的对立,即反帝国主义的范式,这种观点认为世界力量对比是不平衡的,西方国家主导世界秩序,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军事等方面都拥有巨大影响力。而被支配的发展中国家,却几乎没有话语权。
第三,在多数群体的主导下,少数群体遭受不公正待遇,此处的少数群体可以是文化、族群等意义上的少数。在上述世界观的指引下,左翼政治纲领的宗旨是改变世界,通过重新分配势力来平衡力量对比。
要求重新平衡的不同力度对应了左翼不同的激进程度,但所有左翼流派都认为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其背后是进步主义的价值观,即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等最终都会促进人类境况的改善。
对于左翼的支持者来说,理性不只是简单的官能,它还能帮助我们建立新社会的蓝图,因而左翼认为世界永远有待建设和改善,途径即改良或革命。
左翼包含的思潮众多,在18世纪左翼主要指代法国的共和主义。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左翼自由主义、工团主义等都被纳入左翼的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拒绝将自己归入“左翼”。因为左翼起源于议会,是小资产阶级的组织。早期的社会主义者不关心左右,因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意识形态,旨在为工人阶级谋福祉。
当时,将民主政治与社会诉求相结合的是社会民主主义。恩格斯在德国见证了社会民主主义颇具希望的前录,因而他认为阶级斗争可以与议会相结合,自此之后社会民主主义逐渐与左翼合流。进入20世纪下半叶,左翼逐渐用于指代更广泛的社会运动,如女性主义运动、生态运动等。
右翼
在右翼看来,存在一种维持现实世界和谐和稳定的根本结构,即世界秩序。右翼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秩序是合理的且理应被尊重,右翼对现存秩序感到满意,并为其合理性找到四种解释。
首先,传统的力量。现实世界是无数前辈努力的成果,既有秩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因而具有合法性。其次,源自宗教的解释。现有秩序是上帝的杰作,上帝是完美的,因而上帝创造的世界也是完美的。
第三,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存秩序是自发构建的机制,这些机制独立运作,为现实带来了稳定与和谐。最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视角。世界秩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仍存在于世界上的人、阶级、民族、文明等都是同类别中最强大的一员,因而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秩序是合理的。
在这种世界观之下,右翼的政治纲领是维护世界秩序。与对现存秩序的满意感相伴而生的是一种恐惧,右翼恐惧秩序的削弱甚至消失,他们认为始终存在着威胁世界秩序的风险。如对于宗教右翼来说是道德败坏,对于传统右翼来说是文化衰落。因而消除威胁是维护世界秩序最有效的手段。
右翼认为世界秩序应被尊重的逻辑起点,是人类无力改变世界。他们并未否认通过理性可以认识世界,但左翼赋予理性的力量在他们看来不过是种幻想,面对超越人类的权威,人类只能顺从。
法国左右意识形态的演变
“左”与“右”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最初的标准在如今已几乎不再适用,而新的时代议题也未成为新的区分标准,因而许多人甚至提出左右的分野正在走向消亡。但在现实中,民众仍能清楚地区分出现存政党及其政策的左右立场,多数新兴政党也倾向于选择加入某一阵营,可见左右分野虽遭到削弱,但其生命力仍在。
“左”与“右”最早诞生于大革命,因而最初区分左右的标准与大革命直接相关。首先是革命与共和国,直到大革命后的100年,革命与共和国都是区分左右的首要标志。对于当时的左翼来说,大革命和共和国是神圣的,而右翼则一致谴责革命精神。
自20世纪6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徒开始选择左翼,宗教已不再是区分左右的显著标志。在上述两个标准之后,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以及社会主义的出现,自由从大革命时的左翼诉求变为右翼的话语,自由主义与集体主义间的对立取代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成为了区分左右的标志。
首先是权力下放,历史上的左翼垂承雅各宾主义,认为共和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右翼怀念教会制度下的地区主义,是权力下放的倡导者。然而随着第五共和国的建立,出于反对戴高乐主义等原因,左翼开始支持权力下放,右翼则沿着戴高乐主义的思路支持国家丰权,然而左右翼内部并非完全达成了一致。
尤其进入21世纪后,两个阵营中的异见者越来越多,权力下放不再能够成为左右的区分。左右两翼中并没有统一的立场,每个阵营中都存在欧洲建设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反倒是在极左翼和极右翼中,他们分别出于反对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和维护民族身份的原因而一致反对欧盟。
最后,是20世纪80年代起因穆斯林群体不断扩大等原因,而重新兴起的政教分离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有人以宗教自由为由认为不应反对伊斯兰教在公共场所的活动,另一些人则遵循“原教旨”的政教分离精神,认为宗教应严格归于私人领域,但这一区分同样未以政治上的左右翼为基础。
米歇尔·维诺克认为,新议题未能塑造当今的左右翼,但左右翼并未因此消失,这说明左与右不仅是政治见解,更代表着深层次的价值观。而政治见解背后的价值观更为稳定,更好地划分了左右间的界限。
首先是家庭,在右翼看来,家庭是自然秩序的组成,是道德教化的最佳场所,因而家庭理应被尊重、被保护。但对于左翼来说,家庭对其成员的监护可能会妨碍个人自由,左翼希望消除个体与公民之间的一切中间机构,以将个人从束缚中解放。
尽管法国是极少数拥有家庭政策的西方国家,但如今从对待家庭的态度中仍能区分出左右的立场。其次是道德,在天主教会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右翼更看重秩序,认为法律可以理定个人生活的准则,而左翼更偏向自由和公正,对任何支配个人行为的法律都持怀疑态度,如今,道德仍是区分左右的标志之一。
第三,关于权威,右翼认为任何集体都不能缺少权威,而且右翼相信社会中存在需要被规训的破坏性力量,为与各种罪行做斗争,强硬的方式必不可少。左翼认为权威有损于自由,任何自发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周围环境对个人的恶行负有责任。时至今日,对权威的态度仍体现在左右翼政党的众多政策之中。
除这些之外,对工作、金钱等问题的不同态度也是区分左右的标志,可见左与右的区分超越了单纯的政策,其根源在于更深入的文化层面。文化层面的不同立场存在于任何时代,且往往更持久、更稳定,较少随着政治与社会变动而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左右分野将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