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郭熙山水画美学:《林泉高致》中的意境探索与哲学深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郭熙山水画美学:《林泉高致》中的意境探索与哲学深思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10/15/5395468_1144226982.shtml

北宋山水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通过对《林泉高致》的分析,探讨郭熙山水画美学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

《林泉高致》中观照自然山水的方法论

《林泉高致》中的“林泉之志”

郭熙在《山水训》的开篇中表达了以下观点:“君子之所以热爱山水,是因为他们寻求内心的安宁。尘嚣和束缚是人们常常厌倦的事物,而仙境般的山水景色却常常无法触及。在和平繁荣的时代,亲人之间的心意相通,只要身心纯洁,有节操有道德,何必非得像离世隐居一样,与山水为伴,与幽静相偕呢?”

这并不是说君子需要远离尘嚣世俗,而必须与箕颍、黄绮等隐士为伍......然而,对于追求山林志向、渴望与仙境为伍的人而言,这样的梦想常常只能在梦寐之间实现,听到猿声鸟啼,目睹山光水色的美景。

如今,幸得有郁然这位妙手,我们不必离开宴席,坐在深山幽谷中,便能聆听猿声鸟啼,欣赏壮丽的山水景色,这难道不是令人愉悦、心灵所向往的吗?这正是世人珍视山水画的根本原因。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郭熙认为君子们痛恨纷扰繁忙的尘世,只有在内心虚静的状态下,沉浸于宁静的自然环境中,君子的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他并不认为君子必须隐居山林,士大夫们可以享受城市的美景,感受四季的变化,既能融入世俗,又能追求山水之美。因此,山水画的存在就弥补了这种无法亲临山水之境的遗憾,这正是山水画存在的价值所在。

师承自然的方式:“饱游饫看”

艺术既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了生活,而在艺术创作中,与现实生活的参照是不可或缺的。在山水画创作中,亲身体验自然、依据客观自然是极为重要的。师承自然的最佳方式就是“饱游饫看”、“身即山川而取之”。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提出:“如果想揽取造化的精髓,就必须心怀敬畏之情,勤勉刻苦,最为重要的是饱览游历,细致观察。”这一观点是对当时盲目模仿的弊端提出的反思。

中国自古强调“天人合一”,古代画家认为绘画创作必须使人的主观思考与自然山水之美相融合,内心要饱含自然之景,通过亲身体验自然、细致观察,创作出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艺术是介于现实与真实之间的美好存在,它来源于自然,却又超越了自然。艺术家看到自然中令人心情激动的画面时,会激发绘画的热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用画笔记录下美丽的景色,并融入自己的思想。

在观察客体时,人的主观感情起着重要作用。当心情愉快时,观察自然景物,一切都显得美好;而当心情糟糕时,一切都变得丑陋可憎。因此,在观察自然时的心情、心境对作品的呈现起着重要的影响。

郭熙认为,只有怀揣着“林泉之志”,将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真正转化为绘画者内心情感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做到“身即山川而取之”的感悟。

山水画创作中空间营造及布局构思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表述道:“山景以水为生命之血脉,以草木为丰盈之毛发,以烟云为神采之光彩。因此,山得到水的滋润而焕发生机,得到草木的滋养而显得繁茂,得到烟云的陪衬而更加妖媚。水则以山为背景,以山亭水榭为精致的眉目,以渔钓的景象展现其精神特质。因此,水因山而更加迷人,因亭榭而更加明快,因渔钓而更显空旷和寂寞。这便是山水画所应呈现的布局构思。”

其中,郭熙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构图方法,以创造画面的意境。他说:“山景有三种远:从山下仰望山巅,被称为高远;从山前窥视山后,被称为深远;从近山眺望远山,被称为平远。高远之景色明净,深远之景色浑厚昏暗,平远之景色则有明晦交替之感。”

“三远”理论可谓郭熙画论中最有价值的理念之一。这一理论是郭熙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它为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关于观察山水、构图取势的重要指导。

通过“三远”可以观察到三种画面趋势:“高远之势突兀”,即远处的高大;“深远之意重叠”,即远处的深邃;“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缈缈”,即远处的平缓开阔。山体的叠加与纵深感,山峰与白云的相互交错掩映,使得山体显得更高耸挺拔,而这些都是通过山体之间的交错重叠来建立的。

这一“三远”理论为山水画的意境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得虚实在画面中得到完美的布局,有限的平面得以延伸,同时也为观众留下了无限的三维空间,引发无尽的遐想。这样,观者不仅可以用眼睛看到美丽的画面,也能够在心灵中畅游其中。正是由于郭熙对'平远'的推崇,使得后来的文人画风离不开'遥远'和'淡泊'的境界。

当我们的眼睛接触真实的山水景观时,通过艺术家头脑中主观的选择和改造,创作的准备工作才真正完成,进入创作的阶段。

'林泉之志'是要求画家在主观观察客观对象时具备的态度,而'解衣盘礴'、'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则是描述了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心理状态。

郭熙通过他的表述,强调了山水画的创作需要深入自然、凭借客观的自然景观进行创作。山与水、草木和烟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映衬,创造出丰富而生动的画面。而通过'三远'理论,他教导我们如何观察山水,并运用这种观察来构图和创造意境。高远、深远和平远的远景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使得山水画展现出丰富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这种远近的呈现方式使得画面更具张力和深度,引导观者的目光游走于山水之间。通过山体的叠加、云雾的缭绕以及山前的建筑,画面中的山水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形成了和谐而富有韵律感的构图。

郭熙的观点为山水画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使画家能够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融合,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林泉高致》中山水画的创作理念

山水画创作中“胸中宽快”“意思悦适”的创作心境

世人只知道我以画笔描绘艺术作品,却不了解绘画并非易事。

正如《庄子》所言,绘画需要解衣盘礴的境界,这是真正的画家所掌握的技巧。一个人必须培养宽广而愉悦的心胸,达到内心舒畅、情绪愉悦的状态,就像易直子谅般自然而生。在这样的心境中,人的欢笑与哭泣、物体的尖锐与倾斜都自然而然地布置在心中,不自觉地展现在画笔下。

古代晋代画家顾恺之以构建层层楼阁作为画面来表现,这是真正有远见的先贤之所为。否则,创作的意志与灵感将受到压抑和沉闷,局限于狭窄的表现方式。

如何表现形象、物态和情感的丰富,唤起观者思绪,需要全神贯注、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使艺术家全身心地投入创作,避免思维不周全导致作品思想浅薄、构图不和谐、形象不完整等缺陷。

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保持内心的清澈透明至关重要,通过净化内心,使意念显露出来,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观者希望以'林泉之心'来观赏艺术作品,能够被作品所触动,产生一种主观臆造,与客观事物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在实际创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追求虚静心境的重要性,这与庄子的思想不谋而合。

众所周知,一个人之所以进入绘画创作,是因为某个想法或灵感带给人创作的冲动,而这种想法和灵感是在人内心宁静的时刻突然涌现而来。从开始到结束,一定存在一种心境来支持艺术家,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帮助艺术家完成创作。我们可以将这种心境看作是一种至虚至静的状态,也就是郭熙所说的'林泉之心'。

刘备对'林泉之心'的追求,体现了郭熙在绘画创作中的要求和内在期望。艺术创作并非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蕴含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当画家无法全身心地专注于绘画、心思不纯粹时,就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将影响到绘画时的笔触表达,导致笔法呆板、不连贯等问题,从而使创作结果不如人意。

因此,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特别强调了创作时所需的'胸中宽快'和'意思悦适'的心境。这种心态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保持内心的宽广和愉悦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之一。这样的心态可以帮助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投入,避免因思绪不清晰而导致作品思想浅薄、构图不和谐、形象不完整等缺陷的出现。

郭熙所强调的'胸中宽快'和'意思悦适'的心境,也与庄子的思想相契合。在庄子的理念中,追求虚静的心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人们深化、澄清和净化自身的身心。这样的心境也可以在实际的创作中得到体验。

山水画创作中“必须注精以一之”“专神”的创作态度

“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必神与俱成之,神不与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则景不完。”

在这部分中,郭熙深入探讨了绘画艺术中艺术家的创作态度所带来的缺陷和不足。他强调在绘画创作中必须全神贯注,以达到专注的境界。

绘画创作并非简单且即刻可成,它需要在构思阶段进行反复思考,借鉴现实自然景物,并将个人思想和创作理念与现实对象相结合,形成清晰的构思。在这时,艺术家必须毫不犹豫地将笔落于画面上,迅速捕捉自然的本质。

在创作之前,艺术家必须拥有对作品充分理解的'林泉之志',这种专注和专一的态度对绘画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绘画作品标准并非仅取决于艺术家的技术水平或年龄,而更多地取决于艺术家对作品投入的情感和精力。

郭熙认为'人须养得胸中宽快',即意味着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摆脱外部事物的干扰,保持专注和宁静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在《林泉高致》这幅作品中,郭熙以他独特的笔触和精湛的画技,展现了自然山水的壮美与宁静。通过细腻的山石描绘和流畅的水墨表现,他营造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山水画面,让观者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

这幅作品中的林泉景象,不仅仅是一幅自然景观的描绘,更融入了郭熙对人生和自然哲学的深刻思考。通过景物的安排和组合,他传达出一种内在的秩序和平衡感,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和宇宙的和谐。

在这个作品中,林泉被描绘得高远壮丽,清澈的泉水流经山间,寓意着生命的源泉和持续的活力。郭熙通过这些元素,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并引导观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郭熙山水画美学的意境探索和哲学深思,使《林泉高致》这幅作品成为一幅具有深远意义的山水画。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他引导观者超越物质的层面,追寻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境界。

这样的艺术作品激发了人们对自然之美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有助于提醒人们关注自然环境、珍视生命,并追求心灵的富足和内心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浅谈郭熙《林泉高致》对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之影响[J]. 谢鞠.名作欣赏,2022(32)

[2] 论郭熙对中国山水画的贡献——从《林泉高致》说开来[J]. 王欣.潍坊学院学报,2009(01)

[3] 探究《林泉高致》中蕴含的观者理念[J]. 罗静.文化月刊,2023(03)

[4] 《林泉高致》导读[J]. 曲明明.明日风尚,2020(23)

[5]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美学思想探析[J]. 邵冰清.美与时代(中),2023(04)

[6] 从《林泉高致》试析郭熙哲学思想的倾向性[J]. 李娜.美术文献,2019(08)

[7] 郭熙《林泉高致》的绘画美学思想[J]. 裴杰.芒种,2015(07)

[8] 四时好景:《林泉高致》中的季节书写[J]. 杨静微.文学艺术周刊,2022(12)

[9] 《林泉高致》中的“三远”与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构[J]. 郑芳.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10] 《林泉高致》审美意涵浅析[J]. 路雅婧.青年文学家,2022(02)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